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制定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这20个字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加需要广大农民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作用。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也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很多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消解多年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却忽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自身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数量、结构、转移时间上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特点。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较长时间的流出,脱离了农业生产,致使农村出现“386199”部队留守的现象,农业生产面临主体弱化的局面。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弱化主要表现在存量减少、素质下降、后续力量不足等方面,这给农村的经济社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行。面对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难题,如何平衡农民主体弱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分析新农村建设实践主体的现状。指出目前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实践主体缺失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由于实践主体缺失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三部分,从我国的经济结构、政策制度和基本国情等角度揭示了出现目前实践主体缺失局面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现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主体缺失的现状,提出充实和完善实践主体队伍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