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对1951/1952—2008/2009年58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几种典型的与东亚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的大气遥相关型在冷涡影响风暴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东北冷涡对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对1951/1952—2008/2009年58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几种典型的与东亚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的大气遥相关型在冷涡影响风暴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方面:发现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弱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冬季东北冷涡活动频繁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是减弱。通过莫莱小波交叉谱分析发现,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风暴轴强度产生了影响,存在准3年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在冬季,当东北冷涡天数偏多时,从东亚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低层温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位于副热带急流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上游,并在纬向上处于它们之间,加之冷平流的作用,给两个区域带来了正好相反的局地斜压性的改变:副热带急流所在区域斜压性增加,变得强而窄,位置南压;而北太平洋风暴轴所在区域斜压性减小,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区域低层温度降低,使得有利于涡动形成的波源效应减弱,风暴轴强度减弱;反之亦然。(2)在冬季,WP型遥相关指数与东北冷涡天数的相关系数最高(-0.47),而且WP指数与东北冷涡天数所回归的高度距平场及纬向风距平场的分布形势在冬季也极为相似,即:当WP型处于负位相时(对应东北冷涡天数偏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表现出以东亚-北太平洋西风急流气候平均位置为轴线,其南北两侧呈正负异常中心的反位相分布形势,而300hPa纬向风距平场表现出东亚-北太平洋西风急流位置南压的形势,这些形势均有利于东北冷涡活动的增强。因此表明,冬季WP型可能是影响同期东北冷涡活动最重要的遥相关型。(3)其他几种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与东北冷涡活动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在冬季,当欧亚型处于正位相,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东亚冬季风增强,东亚-北太平洋急流位置偏南,东北冷涡天数偏多。欧亚型为仅次于太平洋西部型与冬季冷涡活动的环流背景对应最好的遥相关型,而太平洋北美型与冷涡活动关系不大。这些与东北冷涡活动关系密切的遥相关型,在冬季冷涡影响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活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黄淮地区的一次双低涡引起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基本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中低空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的生成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和充足的水汽供应;高空槽携带冷空气南下,侵入双低涡后部,使得黄河涡(西北涡)向东南移动、
本文利用最新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主要从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对风暴轴的可能影响和天气尺度瞬变强迫对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究。为了给以上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气候背景,首先我们利用更新至2011年冬季的再分析资料,重新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做了分析,将所得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较
以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依据,通过计算FY-2E (FengYun-2E)红外通道图像“晴空”大气层顶的辐射量对大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变化的敏感性,详细分析大气辐射信息结构,建立了提取微弱示踪信号的时间差分算法,并通过追踪提取出的微弱示踪信号来进行晴空区导风。相比于传统的云导风或水汽导风技术,晴空导风可进一步补充人们渴求的大气低层晴空区的运动信息。本文利用MODTRAN4辐射传输模式,结合FY-2E静止
2007年7月29日到30日发生在豫西地区的暴雨在豫西地区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具有降水时段集中、致洪以及典型的中尺度特征,实际工作中对此次暴雨的预报预测也不十分成功,有许多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的地方,通过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提高豫西山区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及时性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才豫西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此次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揭示夏季对流层中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简称SMJ)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在此基础上定义的两个SMJ垂直结构指数VS1和VS2分别能很好地表征SMJ“A”型和“B”型的垂直结构。利用结构指数进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全球月平均积雪水当量格点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和欧亚大陆融雪的气候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全区温度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际变率大,气候不稳定性强。(2)近30年来,欧
本文利用2011年6月~8月在黄山地区不同高度观测得到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黄山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并选取一次大范围长时间降水过程对不同高度上降水微物理量及雨滴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其中的差异及可能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黄山地区在6月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各降水过程强度、持续时间差别很大,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的持续时间最长,积云的持续时间最短,积云的平均雨强最大,局地较强云系和积云降水中心位置的雨强要
为了提高太阳辐射模拟和预报效果,本文利用2010年1、4、7、10月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SES2辐射模式系统模拟了北京市观象台站和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并与观测值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模式初始场云量差异对辐射模拟的影响。对NCEP和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太阳辐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并评估了WRF常用辐射参数化组合方案对太阳辐射模拟效果的影响。初步
目前卫星导风主要通过追踪红外图像上的云以及水汽图像上的水汽纹理分别获得云和水汽的运动矢量。对于红外图像上不能被识别为云而难以进行导风计算的区域(本文表述为“晴空区”),只有由水汽导风提供的中高层风场。由于红外云图“晴空区”亮温除包含地表温度信息外,还包含了大气中水汽、气溶胶等微弱信号。因此,本文围绕利用分裂窗差值图像计算晴空区风场,从理论公式推导、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模拟图像实验、导风系统设计、实例分
初夏在华北冷涡影响下华北平原易出现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此类局地性暴雨天气多以单次、多站点的短时暴雨为主,部分区域伴有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本研究利用NCAR/NCEP再分析场、北京和天津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以2007年7月9日一次天气过程为例,研究华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典型的形势场和物理量特征:受华北冷涡东移影响,华北平原近地面“暖舌”区域之上有高层冷空气叠加,可出现前倾槽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