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地两种新型生物肥施用效果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广为栽培。在油茶生产实践中,大量施入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耕作层变薄等诸多问题。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具有生态环保、微生物量大、养分全面且含量足、运输存储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本研究以新型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代替传统化肥,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细菌量及油茶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油茶林地合理施肥以改善林地土壤环境和肥力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林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增效,且对0-15cm 土层土壤养分增加效果更显著,对土壤pH值有改善作用。对林地进行4个处理,包括复合微生物肥(TG)、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HG)、生物有机肥(YG)、不施肥(CK),生物有机肥处理组的0-15cm 土层土壤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高出对照组63.67 mg/kg、107.33 mg/L、35.87 mg/kg,15-30cm 土层土壤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高出对照组76.33 mg/kg、42.83 mg/L、33.43 mg/kg。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组的有机质增量最显著,对pH值的影响也最大。(2)施入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均可增强土壤酶活性,同时也提高土壤细菌量。生物有机肥处理组(YG)土壤中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0-15cm 土层中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组(HG)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组(TG)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生物有机肥处理组(YG)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15-30cm 土层中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组(HG)显著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生物有机肥处理组(YG)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各处理组对土壤细菌量均产生影响,其影响效果由大到小排序为生物有机肥(YG)>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HG)>复合微生物肥(TG)>不施肥(CK)。(3)油茶林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含水率、提高孔隙度、降低容重,且对0-15cm 土层中的改善效果大于15-30cm 土层。不同处理间对含水率影响效果由大致小排序为复合微生物肥(TG)>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HG)>生物有机肥(YG)>不施肥(CK),且经施肥处理后的处理组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且对12月土壤含水率影响最为显著,0-15cm 土层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组含水率高于对照组,15-30cm 土层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组(TG)含水率高于对照组。(4)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树树高、地径、冠幅影响效果不一,其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为:生物有机肥(YG)>复合微生物肥(TG)>生物有机肥混合复合微生物肥(HG)>不施肥(CK)。结果显示生物有机肥可显著促进油茶的生长,对油茶树高、地径、冠幅等增量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集成家居行业中,在虚拟家居场景的定制化设计及效果图制作时会出现布光程序冗杂制作流程长,布光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本课题在研究分析虚拟场景光影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智能布光系统,并进行了案例分析与验证,本文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以白天自然风格为例进行试验,得出整体布光中,窗户处在内外双侧面光源时效果最佳,场景满意度随窗户外侧面光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窗户外侧面光源比例的增加而升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植物,是我国的主要产香树种和经济树种,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但在自然条件下未受到伤害的白木香基本不会产生沉香,而利用传统的结香方法,沉香的形成周期太过于漫长。因此,本研究从白木香已结香部位筛选出能促进白木香结香的内生促结香真菌,利用单因素发酵试验确定其最适的生长条
学位
学位
学位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都庞岭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地处南岭山地中部、湘桂两省交壤之处,这里拥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上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都庞岭保护区以往的野生动物资源科学考察均是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一些隐蔽性高、机警性强的或是夜间出没的物种难以被发现。因此十分有必要利用红外相机技术来作为补充调查手段,从而进一步完善此区域的生物编目并为生态学研究奠定基础。2017年
学位
学位
八大公山保护区是湖南省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探明该区域的兽类多样性、活动行为节律、分布特点和资源现状,作者于2018~2020年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投放120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分析区域内不同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活动节律和差异性,掌握兽类活动的时间频率,减缓在兽类活动频繁期的人为活动。为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研究和管理提供本底资料,期望可以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