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金纹细蛾的寄生蜂种类、田间龄期鉴别、被寄生蜂寄生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及生态学的一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了金纹细蛾1~5代田间寄生蜂种类和寄生率。从不同种类寄生蜂的寄生率来看,以跳小蜂、姬小蜂、绒茧蜂为主要寄生蜂,其他种类较少。在金纹细蛾第一代成虫发生期绒茧蜂的寄生率最高;第二代、第三代成虫发生期跳小蜂、姬小蜂的寄生率较高;第四代、第五代成虫发生期跳小蜂和绒茧蜂的寄生率较高。
2.通过对金纹细蛾幼虫脱皮和头壳宽度的测量,测得该虫幼虫龄期为5龄。1~5龄幼虫头宽(mm)分别为:0.17496±0.0096,0.237368±0.0057,0.28161±0.0026,0.312613±0.0029,0.377817±0.01。同时测量虫斑面积的大小,分析虫斑大小与龄期关系,1~5龄虫斑面积(mm2)范围分别是:0~9.42,11.775~54.95,42.39~119.32,51.025~146.8,51.025~149.15。且观察发现幼虫3龄前随着龄期的增长虫斑在不断扩大,3龄后虫斑面积基本固定。但从虫斑外观特征上基本可以在田间鉴定金纹细蛾幼虫龄期。
3.金纹细蛾跳小蜂的寄生影响了金纹细蛾体内的生化代谢。试验选用3龄、4龄、5龄幼虫进行。寄生后的3龄幼虫体内蛋白浓度比正常组略高,而4龄、5龄幼虫体内蛋白浓度均比正常组低,且以4龄时变化最明显。寄生还使金纹细蛾蛋白质组成发生变化。被寄生的寄主体内糖类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也由于寄生而下降,犹以5龄的变化明显。
4.采用Pottinger和Loroux(1971)论文中所述方法组建金纹细蛾越冬代自然种群生命表,以了解影响金纹细蛾种群消长的各因素对金纹细蛾作用的大小,明确其中的较重要的因素(致死因子)。同时对金纹细蛾抗寒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寄生是造成越冬代金纹细蛾死亡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冬期死亡。越冬代蛹与第四代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