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质押是上市公司缓解流动性约束的再融资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制度缺陷和监管漏洞,股权质押逐步演变为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工具,成为学术探究热点。考察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中的利益侵占行为,有助于投资者理解市场异象、避免投资“雷区”,有利于监管机构完善监管规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阐述了股权质押与利益侵占的基本原理,考察了“银亿股份”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及其藉以进行利益侵占的方式、程度,解析了它们的短期市场效应和财务效应,并据以提炼研究结论、政策启示,提出后续论题。论文的主要观点是:1.股权质押行为加剧两权分离度、激化代理难题,便利了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截至2018年9月22日,“银亿股份”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以累计79次的频率、占总股本82.18%的比率高居沪深两市榜首;控股股东藉此低成本获取控制权收益,伴随或催生了多种利益侵占行为。2.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可多方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在“银亿股份”案例中,其主要侵占方式是:(1)恶意占用资金,公司财务费用、非经营性占款剧增;(2)关联担保,甚至为经营不善或亏损企业担保;(3)关联交易,且有隐瞒、违规关联交易;(4)大比例派现,涉嫌操纵现金流套现和输送利益。3.控股股东通过股权质押侵占利益削弱公司财务绩效。就“银亿股份”而言,这主要表现为财务指标恶化。其中,投入资产回报率最低仅2.2%;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走低,且远低于行业均值;总资产增长率最低为-6.7%。但在股权质押公告发布前后的不同窗口期,公司股价并无显著变化。4.完善监管规制才能控制控股股东借道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行为。监管当局针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应规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堵塞借此进行利益侵占的监管漏洞;上市公司应着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论文试图通过案例研究,剖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其利益侵占之间的内在关联,增进市场主体和监管层在这方面的动态认识。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和利益侵占行为涉及面广,公司的股价和绩效亦受多种因素制约,故而论文的考察视野仍待拓展、分析仍需深入。后续研习将就此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