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智能算法的导向型模糊测试技术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364088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大,对其上所装载的服务和应用的需要也越来越高;随着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其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可能形成的安全威胁备受关注,对于软件的脆弱性检测有迫切需求。模糊测试技术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检测软件脆弱性的有效方法,并在行业内成为了标准技术。但即使是最先进的模糊测试技术,也难以有效触发软件错误,经常会陷入无效的随机变异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过程间的控制流图修复技术,用以解决在静态分析的过程中无法有效收集到全部程序控制流信息导致的控制流图构建不完整的问题,为进行模糊测试技术的研究做好准备。本文接下来提出一种结合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智能算法的导向型模糊测试技术,以解决模糊测试过程中没有方向性导致的模糊测试陷入无效变异的问题。该技术首先使用过程间的控制流图修复技术构建完善的程序控制流图,在其基础上对程序中可以到达目标位置的分支进行分析,为样本变异提供变异方向;然后使用神经网络构建程序流平坦化模型,对程序的分支逻辑进行平滑逼近的模拟,通过梯度计算得到更有效的变异位置,同时在模糊测试的过程中动态的对神经网络模型和程序分支进行增量优化,使其能够更准确的表示程序的执行逻辑;并使用群智能算法在有效变异位置进行变异,引导样本群体导向目标位置,加强了对标记目标脆弱位置的测试强度,使得更容易发现漏洞。基于对结合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智能算法的导向型模糊测试技术的研究,本文实现了一套导向型模糊测试原型系统,并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评估。同时与当前较为有效的模糊测试工具和主流的模糊测试工具进行了模糊测试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更有效的提升指定目标位置的测试强度并更快的发现漏洞。
其他文献
以中值粒径分别为21.28 μm、11.96 μm的粉煤灰和黄土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为造孔剂,采用滚压成型法和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粉煤灰-黄土基陶瓷膜支撑体,研究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TG-DTG)、三点弯曲法、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别对黄土基陶瓷膜支撑体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晶相组成及表面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烧结温度为1100℃、保温2.5 h条件下制得的支撑体性能最佳,其纯水通量为2846.89 L/m2.h.MPa,抗折强度为17.15 M
以A12O3和ZrO2作为复合烧结助剂,在1800℃、30MPa的条件下,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高致密的SiC陶瓷.研究碳化硅晶须(SiCw)的不同添加量对SiC陶瓷微观结构、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主要包含β-SiC、t-ZrO2、 m-ZrO2三种晶相.SiCw的添加会阻碍SiC晶粒的生长,适量的SiCw的添加,可显著提高样品的综合力学性能,当SiCw含量为20 wt.%时,样品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5.35MPa.m1/2和650MPa.裂纹扩展路径表明,样品存
针对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Ag NWs-TCFs)电阻高、电学稳定性差的问题,利用巯基乙胺的巯基与氧化石墨烯枝接,自组装成巯基化氧化石墨烯(SH-GO),并通过SH-GO官能团与Ag NWs结合,制备了Ag NWs@SH-GO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结果 显示,当SH-GO浓度为3 mg/mL时,Ag NWs@SH-GO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方块电阻为8.6 Ω/sq,光透过率大于85%(波长550 nm);将其置于空气中60 d后,方块电阻增加率仅为8.66%,表现出优异的环境稳定性;将样品弯曲1000次以后,方
羰基铁粉(CIP)在功能涂料、电磁流变材料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羰基铁粉的耐腐蚀性较差,在湿热及海洋环境使用时,会发生严重的粉体腐蚀,造成材料性能失效.通过改进的St(o)ber方法对羰基铁粉表面进行水解包覆,在羰基铁粉表面制备均匀致密的SiO2厚包覆层.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有机-无机”两步包覆过程,可以实现羰基铁粉表面的均匀致密包覆,包覆层厚度约为500 nm.与未包覆的羰基铁粉相比,包覆后的羰基铁粉介电常数实部由8.7-9.1下降至7.5-8.0,最低反射率由-23.2 dB降至-25.6dB
电极材料的耐烧蚀性能是影响开关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采用气渗法在石墨电极上制成原位反应的HfC梯度涂层来提高石墨电极的耐烧蚀性能.通过热力学计算、梯度涂层的制备以及击穿实验研究了HfC涂层的形成机理、制备工艺以及渗Hf石墨电极的耐烧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石墨渗Hf过程中,Hf与NHCl4在高温下转变成的氯化铪气体与石墨发生反应形成HfC.通过调整原料的初始配比、控制制备温度及压力,通过原位反应在石墨电极上制得了约200 μm的渗入层.在24 kV击穿电压的实验条件下,经HfC涂层表面改性后的石墨电
以SiO2、Al2O3、 MgO、CaO为主要原料,B2O3为助熔剂,水玻璃作为黏结剂,采用料浆法在Ti-15-3钛合金表面制备了陶瓷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及耐腐蚀性能.结果 表明,采用料浆法制备的涂层是以SiO2为主要成分,同时包含MgSiO4、 CaSiO3均匀致密的涂层.该涂层在浓度为3.5%的海盐水中浸泡腐蚀,腐蚀15 d后其表面出现凹坑孔洞,腐蚀30d后涂层厚度明显减薄,腐蚀60d后凹坑增多且变大,但涂层与基体仍结合紧密.腐蚀60d后,涂层的断裂韧性从3.75 MPa·m-1/2
以红土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钾长石、方解石、滑石、石英和氧化铁,制备日用陶瓷用铁系釉,研究了烧成工艺对釉料呈色和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XRD、Raman、SEM和EDS等测试手段对铁系釉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微区化学组成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还原气氛作用下烧成的釉面主要呈黑色,由于分相和析晶的共同作用,在釉面中形成大量直径约2mm的棕色斑点;随着还原处理次数的增加,棕色斑点向银色转变.通过烧成后的急冷工艺可使釉面在光照下呈现蓝-紫-黄-绿等多彩颜色,赋予釉面绚丽的视觉效果,该工艺可广泛应用于日用陶瓷及
对19世纪以来中国陶瓷典籍的法译本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对比研究,将其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形成发展期、中期的停滞蛰伏期、后期的复苏活跃期.系统评述了三个阶段的社会背景、法译状况、产生影响及其形成原因等.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陶瓷典籍法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汉学研究领域受限、专业译者匮乏、翻译理论研究不足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当前中国陶瓷典籍外译实践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启示和参考.
为了满足空中威胁和任务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常规雷达逐渐减少,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新体制雷达大量部署,其中以采用电扫描体制和多任务管理系统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为典型代表。由于多功能雷达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空中目标的威胁差异极大,利用截获的雷达信号识别其工作模式是威胁预警和评估的关键问题,也是实施电子干扰策略选择、干扰资源分配的基础。因此,准确识别雷达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模板匹配法已
分布式系统以其高性能、可扩展性、容错性等众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底层核心架构,然而维护一套由众多部署在各地的组件构成的分布式系统所需的工作量大、复杂度高,只靠人工运维难以满足需求,引入异常检测系统尤为必要。日志作为记录系统组件运行状态的重要数据,能够反映系统各个组件的运行情况,通过分析日志,可以有效地帮助运维人员发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异常。因此基于日志分析的异常检测系统成为了智能运维领域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