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14个连片特困地区,地理“连片”和“特困”突出,经济贫困在地理空间高度集聚。区域贫困问题在学术界存在大量研究,但贫困、地理等集聚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找到解决“特困”和“连片”重叠的有效方法。中国的连片特困地区多处省边界结合地带,区域内部结构模糊,基础性研究不足,贫困的内在机制和锁定机制还没有清晰展现,因此,大区域内部结构的基础性研究迫切,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贫困的演化机制。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覆盖面积广,自然地理、经济人文等情况复杂,目前学术界对大别山区内部研究少,区域特征模糊、隐藏。为了进行大别山区域特征基础性研究,这里借用模式识别的研究思路,利用区域研究的一般视角,从政治行政、历史文化、自然自理、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进行区域特征提取。大别山区面积广,内涵丰富,为此,在五个基本维度的基础上进行指标分解,最终设计出26个区域特征指标,构建出区特征识别指标体系对大别山进行区域评价,完成了大别山区区域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在区域特征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大别山区域贫困集聚问题凸显,表现边缘性和中心性一组矛盾指向。边缘性是指行政边缘、地理边缘、经济边缘、公共服务边缘、基础建设边缘和社会网络边缘;中心性是指历史人文和资源促使这些地区相互关联,自我构成一个资源共享区。这一矛盾特征是区域在空间上的长期博弈结果,其中两个机制强化区域空间定位:一是行政、产业、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的多重理性强化路径;二是大别山外围存在武汉、合肥和郑州三个行政中心、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三个经济中心,大别山区资源被多中心吸附,豪泰林市场又难以辐射,形成市场真空带,区域发展落后衰败。区域合作是解决跨行政区域贫困的空间策略,利用合作模型分析,区域难以实现合作;在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下,各区域采取非合作的发展策略,发展潜力没有有效开发,锁定到低水平的发展轨道。为了改变区域贫困局面,大别山区必须建立中心化的竞争空间,实现区域自我成长,同时区域内部实现分工合作,共同进行主题开发,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实现,走出整体贫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