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肾小球疾病患者尿红细胞形态学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参数(包括红细胞大小、形状),结合病理学结果,探讨两者间的联系,寻求其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经病理学首诊确诊的115例肾小球疾病患者,于活检前留取其晨尿样,检测观察其尿红细胞形态并分析尿红细胞形态学相关参数(尿红细胞大小、形状)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1.115例肾小球疾病分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87例(膜性肾病41例,IgA肾病28例,微小病变性肾病10例,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8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8例(糖尿病肾病13例,狼疮肾炎5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6例)。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血尿茅胞红细胞检出率常高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42.53%vs 17.86%,P=0.018);同时,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茅胞红细胞百分率分布范围高值在50%以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芽胞红细胞百分率分布范围高值在20%以下。3.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系膜细胞增殖与茅孢红细胞的出现相关(P=0.034)。4.系膜细胞呈局灶、节段、轻度增生(M0)的IgA肾病患者,14.29%的血尿样本芽孢红细胞百分率在5%以上;系膜细胞呈弥漫、球性、中重度增生(M1)的IgA肾病患者,66.67%的血尿样本茅孢红细胞百分率在5%以上,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36),同时,Ml较M0时的芽孢红细胞百分率均值高,分布范围广5.基底膜中度增厚的膜性肾病患者血尿样本茅孢红细胞百分率多集中在5%以下,而轻度增厚和明显增厚时,芽孢红细胞的百分率较为离散;免疫复合物沉积产生空泡伴随(不伴随)钉突时,血尿样本芽孢红细胞的百分率集中在10%以下,产生双轨时,血尿样本茅孢红细胞的百分率均值近10%,高值在20%以上。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血尿中95%为肾性血尿,5%为混合性血尿;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血尿中62.5%为肾性血尿,25%为混合性血尿,12.5%为非肾性血尿。7.出现芽孢形红细胞的样本中95.24%为肾性血尿,4.76%为混合性血尿,非肾性血尿中未见芽孢形红细胞。芽孢形红细胞的出现一定伴随着其他G红细胞的出现。8.红细胞大小-形状位相图可根据形状特点分为横条形、倒三角形、拖尾形和散点形四种。四种位相图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中出现率有所不同(P=0.009);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组均有出现,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组仅出现横条形和拖尾形。9.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的位相图86.36%为横条形,IgA肾病的位相图38.10%为倒三角形,28.57%为拖尾形,23.81%为横条形。结论: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较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芽孢形红细胞,同时,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尿的芽胞红细胞百分率分布范围明显宽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2.系膜细胞增殖是影响芽孢红细胞产生的重要因素,呈现系膜增殖越严重,越易出现芽孢形红细胞的趋势;3.系膜细胞增殖严重的IgA肾病患者血尿样本更易出现茅孢红细胞,且其百分率常高于5%,易判为肾性血尿而具有诊断意义,而系膜细胞增殖轻微的IgA肾病患者血尿样本,则易被判为混合性血尿,从而导致初筛的漏诊。4.膜性肾病患者血尿中芽孢红细胞的出现与基底膜增厚及免疫复合物沉积未发现相关性,但基底膜增厚程度与芽孢红细胞百分率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同时,免疫复合物沉积严重时,其芽孢红细胞百分率常较高。5.芽孢形红细胞的产生必须经过渗透压梯度的改变和溶血环境的浸泡,其可间接证明肾小球滤过屏障病变的存在。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尿红细胞大小-形状位相图以横条形和倒三角形为主,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拖尾形为主。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患者多表现为横条形位相图,IgA肾病患者多表现为倒三角形位相图。其可帮助肾小球疾病的初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