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炎后肝硬化是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抗病毒治疗能够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但是不能完全阻止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所以对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来说,研究其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对于降低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并且接受抗病毒治疗至少12个月的患者,根据其随访过程中是否进展为肝癌,分为肝癌组和非肝癌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肝和肝癌家族史、饮酒史(>5年)、糖尿病病史、12周和24周病毒学应答(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值)情况、抗病毒药物是否发生耐药,以及抗病毒治疗前HBeAg的状态、AFP水平、血小板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Child-Pugh分级。将两组间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作为自变量,将是否进展为肝癌作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分别赋值进行Cox回归分析,确定进展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收集患者72例,其中肝癌组21例,非肝癌组51例。两组之间的性别(肝癌组中男性20例,非肝癌组中男性37例)、乙肝及肝癌家族史(肝癌组中有乙肝家族史5例,有肝癌家族史1例;非肝癌组有乙肝家族史12例,有肝癌家族史5例)、24周病毒学应答(肝癌组中8例,非肝癌组中33例)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年龄(肝癌组平均值为54.8±2.4,非肝癌组平均值为50.0±1.4)、饮酒史>5年(肝癌组中2例,非肝癌组中3例)、糖尿病病史(肝癌组中5例,非肝癌组中8例)、抗病毒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35.7±1.9,非肝癌组平均值为37.3±1.1)、总胆红素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31.5±3.8,非肝癌组平均值为43.6±12.2)、血小板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75.9±8.3,非肝癌组平均值为100.6±7.0)、ALT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44.1±5.1,非肝癌组平均值为89.2±18.1)、AST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52.0±4.2,非肝癌组平均值为101.2±26.3)、GGT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80.5±13.1,非肝癌组平均值为75.6±10.4)、AFP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75.5±57.1,非肝癌组平均值为33.1±12.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肝癌组平均值为16.4±0.5,非肝癌组平均值为16.2±0.5)、抗病毒治疗前HBeAg状态(肝癌组中HBeAg阳性10例,非肝癌组中HBe Ag阳性20例)、HBV DNA基线水平(肝癌组平均值为3.3±1.6E6,非肝癌组平均值为7.0±2.0E6)、抗病毒药物耐药情况(肝癌组发生耐药4例,非肝癌组发生耐药10例)、12周病毒学应答(肝癌组8例,非肝癌组21例)、Child-Pugh分级(肝癌组A级9例,B级8例,C级4例;非肝癌组A级31例,B级10例,C级10例)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将上述3项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24周病毒学应答情况的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男性、抗病毒治疗24周时病毒学应答不佳是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在临床上应该对其进行重点监测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