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横行腹直肌皮瓣的保护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1目的:
应用大鼠TRAM皮瓣模型,探讨缺血时间、间隔再灌注时间及预处理次数对IPC的效应的影响,为寻找合理而有效的IPC方案提供依据,从而使缺血预处理对皮瓣组织的保护更为有效。
1.2材料与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62只,建立TRAM皮瓣模型。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预处理组(IPC),每组10只,探讨缺血时间、间断再灌注时间对IPC的保护效应的影响。对照组皮瓣单纯放置30 min后,应用微血管夹阻断腹壁下血管诱导皮瓣缺血4 h,然后恢复皮瓣正常血供;IPC组皮瓣在诱导缺血前均经过IPC处理,根据IPC方案的不同分为4组:即以微血管夹阻断腹壁下血管5 min,再恢复血供5 min,处理2次,称为IPC<,5/5>组,依此类推得到IPC<,5/10>组(缺血5 min/再灌注10 min,处理2次)、IPC<,10/10>组(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处理2次)、IPC <,10/5>组(缺血10 min/再灌注5 min,处理2次),其他处理与对照组相同。皮瓣恢复血供4 h后采集标本(每组取4只),通过测定血清中CPK、骨骼肌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以及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结构;术后第7 d,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每组剩余6只),评估皮瓣组织的I/R损伤程度及其存活情况。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结果基础上,选择第一阶段中IPC保护效果最佳的IPC方案,再附加两个预处理组:即预处理1次组、预处理3次组,每组6只,进一步观察预处理次数(1~3次)对IPC的保护效应的影响。术后第7 d,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评估皮瓣存活情况。
1.3结果:
第一阶段研究中,所有预处理组中血清CPK含量及腹直肌含水量、MDA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1),并有效抑制腹直肌纤维的水肿程度及白细胞的浸润,特别是IPC<,10/5>组中各项指标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并与其他预处理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皮瓣平均存活面积为23.6±3.1﹪;各预处理组皮瓣平均存活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提高2.5~3倍(P<0.01),尤其是在IPC<,10,5>组中皮瓣平均存活面积提高的更为显著,并与其他预处理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第二阶段研究选择IPC<,10/5>方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2次IPC<,10/5>和3次IPC<,10/5>改善皮瓣存活的效果较1次IPC<,10/5>更为显著(P<0.05),而2次IPC<,10/5>与3次IPC <,10/5>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结论:
1、IPC可提高大鼠TRAM皮瓣对缺血的耐受,并减轻TRAM皮瓣组织的I/R损伤。
2、与其他预处理组比较,IPC<,10/5>(缺血10 min,再灌注5 min)组中各项检测指标的改善最为明显,表明缺血10 min、间断再灌注5 min方案对诱导大鼠TRAM皮瓣的IPC保护效应更为有效,这些结果显示缺血时间/间断再灌注时间可能是影响IPC保护效应的关键性因素;预处理次数不同组间比较,发现2次IPC<,10/5>组及3次。IPC<,10/5>组中TRAM皮瓣的平均存活面积明显高于1次IPC<,10/5>组,这提示在一定程度上,IPC的保护效应可能产生部分叠加,提示预处理次数也是影响1PC的保护效应的重要因素。总之,IPC可减轻TRAM皮瓣组织的I/R损伤,其保护效应受缺血时间/间断再灌注时间及预处理次数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IPC<,10/5>方案(缺血10 min,间断再灌注5 min)对皮瓣保护更为有效,并以预处理2~3次为宜。
第二部分 UW液联合丹参酮ⅡA灌洗对缺血肢体的保护。
2.1目的:
应用大鼠缺血肢体模型,观察UW液及UW液+丹参酮Ⅱ A灌洗对缺血肢体I/R损伤的影响,并探讨所添加丹参酮ⅡA的剂量与其保护效应的关系,从而评估UW液联合丹参酮Ⅱ A灌洗在减轻缺血肢体I/R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2.2材料与方法:
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中动物通过阻断股动脉造成肢体缺血4h,然后恢复其血供;4个灌洗组于肢体缺血3.5h后,应用不同灌洗液经腹壁浅动脉进行灌洗30min,根据灌洗液分为UW组、UW+T<,0.05>组(0.05mg/mL)、UW+T<,0.1>组(0.1mg/mL)和Uw+TM<,0.2>组(0.2mg/mL),肢体内残存血液及灌洗液自腹壁浅静脉流出;所有实验动物恢复血供后均持续灌注6h;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及骨骼肌标本进行各项相关检测。通过监测骨骼肌再灌注血流量的变化,测定血清中CPK、 AST、LDH的含量及骨骼肌中MDA、SOD、ATP酶活性以及含水量,并检测骨骼肌血管内皮ICAM-1的表达、骨骼肌细胞的凋亡及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来综合评估缺血肢体的I/R损伤程度。
2.3结果:
缺血肢体应用UW液及UW液+丹参酮ⅡA液灌洗后,均可有效的抑制再灌注时骨骼肌过度灌注现象,并较好地维持了骨骼肌的血流灌注量。恢复灌注2h时,UW组中血清中CPK、AST和LDH含量较I/R组降低20~30﹪(P<0.01),而恢复灌注4 h和6 h时,与I/R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恢复灌注2h、4h、6h时,UW液+丹参酮ⅡA灌洗组的血清中各细胞内酶含量与I/R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特别是UW+T<,0.1>组及UW+T<,0.2>组细胞内酶含量降低更为显著(P<0.01,vs UW)。缺血4h时,UW组中骨骼肌含水量及MDA含量较I/R组明显降低,而SOD及ATP酶活性却较FR组明显升高(P<0.05~P<0.01);恢复灌注6h时,UW组中各项检测指标与I/R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及再灌注期,UW液+丹参酮ⅡA组中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与I/R组(P<0.01)。
UW液和UW液+丹参酮Ⅱ A灌洗,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骨骼肌血管内皮ICAM-1的表达和细胞的凋亡(P<0.05~P<0.01),较好的维持了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并以UW液联合丹参酮ⅡA应用更为有效,特别是UW+T<,0.1>组、UW+T<,0.2>组中保护效果最为显著(P<0.01,vs UW)。
2.4结论:
1、应用UW液及UW液+丹参酮ⅡA灌洗,均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缺血肢体I/R损伤,提示适当的动脉灌洗对缺血肢体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2、UW液+丹参酮ⅡA灌洗较单独UW液灌洗对缺血肢体的保护作用更为有效,表明UW液与丹参酮ⅡA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效应,丹参酮ⅡA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成分,可改善UW液对缺血肢体组织的保护;并且其保护作用与所添加丹参酮ⅡA的剂量有关,所添加丹参酮ⅡA以0.1~0.2mg/mL为宜。
总之,本研究显示UW液联合丹参酮Ⅱ A灌洗对缺血肢体组织的保护效应更为显著,所添加丹参酮ⅡA以0.1~0.2mg/mL为宜,提示UW液联合丹参酮ⅡA灌洗对减轻缺血肢体组织I/R损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