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情绪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绪,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广泛采用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考察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的特点和模式,探讨不同情境、认知发展特点等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的影响。从研究对象上看,以往对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通儿童,而对特殊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研究较少。听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发展历程,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是否相同,不同的归因定向对其亲社会行为有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172名普通中学生和90名聋生为对象,通过设置不同道德情境,包括身体伤害、偷拿和说谎情境,探讨不同道德情境下聋生和普通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特点,同时考察个体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特点和人格、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为特殊学校个别化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一通过设置不同道德情境,考察两类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特点及其差异,结果发现初中聋生已掌握相应的道德规则,能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在道德情绪判断上,相比普生,初中聋生较少做出内疚情绪判断;除伤害情境外,聋生在偷拿和说谎情境下表现出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做出的混合情绪(高兴又害怕)判断频率减少,做出害怕情绪判断的频率更高;在道德情绪归因方面,聋生与普生道德情绪归因无显著差异,普生在初中时期道德情绪归因有所发展,而聋生道德情绪归因在初中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研究二通过中国大五人格问卷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考察聋生人格和亲社会行为特点,及道德情绪归因在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初中聋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情绪性,且在初中时期,聋生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的年龄发展趋势;聋生在人格的责任心、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维度上均低于普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和人格的神经质、责任心、开放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在伤害和说谎情境下,聋生对损人者道德情绪归因(道德、结果)在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调节作用显著;在伤害情境下,聋生对旁观者道德情绪归因(移情、情境)能够直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且道德情绪归因在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调节作用显著。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聋生已经掌握相应的道德知识,能够对不同情境下的损人者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给出合乎道德准则的理由,与普生并无显著差异;(2)初中聋生道德情绪有所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做出更多的害怕情绪判断;初中聋生的道德情绪归因发展缓慢,在三种道德情境下,他们对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并无显著差异;(3)初中聋生亲社会行为倾向较低,易受情绪的影响,在初中时期其亲社会行为倾向随年龄增长,保持稳定状态;(4)初中聋生对损人者和旁观者的道德情绪归因均在其人格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