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调整中的地方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称制度是高校师资管理的基础性制度,承载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激励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等多项功能1。这种制度安排通过职位的分层晋升来实现对教师的激励和导向,直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动机。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实现着从任命制—评审制——聘任制的变迁历程,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纵向权力结构呈现出从中央省级高校的下放过程,横向权力呈现出从以政府权力标志的一元化权力向市场、学术权力等主体不断让渡的特点。职称制度作为政府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和进行学术统筹管理的重要依据,隶属社会公共管理的范畴,必然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高校这一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第一行动集团”,是高校学术管理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教师的任免、评价与晋升都严格受国家“大一统”职称政策的规约。行政力量的强势地位和过分干预使高校学术管理的自主权有限,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等使得高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勃兴和“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让位,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高校和教师作为职称制度的相关主体在制度变迁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制度变迁的主要衔接点上,高校内部的行政部门成为职称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接棒人”,主导着教师聘任制的整体运行,聘任过程尚未形成高校和教师对等的关系,旧的制度结构下“以评定聘”的模式没有实质性的革新。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高校数量的90%以上,也是本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受制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总体上以教学型高校为主,科研基础比较薄弱,优秀拔尖人才和知名学者缺乏。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教师的职称制度主要由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供应,除部分省属重点院校外,教师的职称工作通常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一省一规”的职称评聘模式使得以高校为基本单位的评聘成本较低,地方高校缺乏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政府依旧是拨款和评价主体的前提下,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表现出强烈的外部适应性,“即时”的功利和效率目标成了诸多高校的选择,在教师评价标准中提高“研究”的比重,在教师选聘、任用过程中以学术发表或科研项目等级作为首要乃至唯一的评判标准,使晋升制度呈现出同形的特点。1999年高校扩招后,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大,构成了异于部属高校的、45岁以下教师占绝对数量,以讲师职称为主的“底部沉重”金字塔式的师资队伍结构。而在晋升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重视科研和量化的评价模式对教师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产生了的影响,59%的教师表示是根据晋升的条件开展学术活动的,56.9%的地方高校教师偏好于教学,而评价要求却以科研为主,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锦标赛制”的晋升模式引导着教师围着评价指标转,对教学投入不足,偏离了地方高校应然的定位使命。另一方面,在推进职务聘任制的改革中,教师缺乏作为独立利益主体所应有的自我发展的激励机制。相对部属院校来说,地方高校的管理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半以上没有专任教师的背景,学术评议组中行政领导及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教授比例较高,更多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由非学术权力主导,学术组织往往附属于行政权力机构,造成学术事务的非自主性、他控性;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教师难以在关涉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的职称制度中注入自己的利益诉求。  制度,实质上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规则体系,其生成和变迁依从着“适应性逻辑”,与社会整体制度结构和微观制度体系存在着耦合关系。本文借鉴新制度主义中制度变迁理论和伯顿·克拉克的“权力三角理论”,首先梳理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了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成因、功能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以权力结构调整为考察维度,分析了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结构变迁,探讨了地方高校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构建的内在要求。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地方高校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是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由于制度文本的缺陷、制度实践中的偏差和变形,其实质和效果与真正概念上的教师聘任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初始制度选择的影响和配套制度的限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在发展中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旧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度创新的障碍。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在下放高校自主评聘权的同时,相应的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模式并没有改变,致使职称制度呈现出“实质变化不大”的现象;地方高校教师对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认同度不高,在既定的评聘框架下,制度的挟裹使许多教师遵循晋升的“成功逻辑”,教学投入不足的同时,是科研质量不高。同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的状况,行政权力对制度实施的干涉,呈现出制度错位、越位及缺位等缺陷,致使学术组织和教师作为制度创新的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不足,延滞了教师聘任制的推进。因此,以学术向度为逻辑,对权力制衡、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是地方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创新的关键。论文提出了改变政府在地方高校职称晋升制度供给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地方高校学术制度制定和教师评价自主权,通过分类晋升,构建多途径互通的职称晋升制度体系,实现对教师的差异化激励,以及扩大促进地方高校聘任中学术评价的社会化构想。
其他文献
笔者通过认真研读国内外对武汉市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相关理论、成果等,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亲自深入调研、个案访谈,较深入全面探析了武汉市流动人口贫困的
财政监督发展是一个适应形势、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财政制度的初步确立,财政收支情况和收支结构不断改善,财政监督要如何调整适应,如何解决财政监督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如何优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已经成为一个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笔者在广东省韶关市财政监督的工作实践,重点研究广东省韶关市财政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其
东莞市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中等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在全国社会保险制度覆盖群体过窄、覆盖率较低的背景下,东莞却凭借其强大的财政实力,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覆盖所有达到法定年龄而尚未参保的城乡户籍人口的农(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从而构建起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三大险种组成的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东莞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迅速扩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要的依靠力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为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学位
摘 要:MAG双丝焊接是一种先进的焊接方式,可以打幅度提升原有的等离子焊接的焊接速度,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焊接成本。本文从MAG双丝焊接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及夹具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及改善,找到前期焊接不良的根本原因,從焊接夹具、焊接参数方面优化,从而提升焊接质量并制定新的焊接工艺参数。  关键词:MAG;焊接;双丝  中图分类号:TG4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