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震频发,军队救灾任务繁重。提供卫生防疫专业救援,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责无旁贷。作为国家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历次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战时防疫保障模式作为参考应对地震灾害救援任务,与抗震救灾任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地震救灾的卫生防疫特点和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地震灾害需要加强的环节和方面,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救灾能力。本研究运用情报调研法、回顾分析法,结合汶川地震军队防疫救援工作实践体会,对地震救灾卫生防疫的特点与专业救援进行了分析研究:一、地震疫病发生的时序性特征。震后72h是震伤的高发期,引发传染病的风险因素处于积累和形成阶段;震后72h~2周是传染病的形成期;震后第3周~2月一般为传染病发生的高峰期;震后3月~重建完成,卫生应急逐渐转为恢复常态,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仍然高于平时,心理问题值得重视。二、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应急响应阶段;2.现场救援阶段;3.持续发展阶段。外援防疫力量主要承担前两个阶段的卫生防疫工作,持续发展阶段一般由灾区当地防疫力量承担。三、汶川地震卫生防疫救援中,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预案准备、思想准备、技术能力、救灾训练、信息建设、装备建设、救援队抽组、卫生防疫工作社会性特征的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四、研究认为:1.大震之后疫病的发生取决于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的组织和实施;2.军队卫生防疫力量是国家地震救灾的重要力量;3.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震救灾能力有提升的空间。提出建议:1.以我军现有的疾控力量布局为基础,构建网格式地震救灾能力分布体系,提高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地震救灾效率。2.把平时的应急准备作为灾害应对的起点。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卫生防疫救灾专业训练、加强地震救灾装备物资建设、加快医学地理基础信息建设增强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3.采用医疗、防疫、心理专业混合编组的方式抽组医学救援队,充分发挥不同医学专业的合力作用。4.救援过程中注意把握卫生防疫工作的社会性特点,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运用,用社会大卫生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组织实施地震灾后卫生防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