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位居第一,肺癌的早期发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既能够反映人体解剖形态,也能够反映人体血流与细胞代谢等生理功能信息,对肺肿瘤良恶性的早期鉴别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DCE-MRI图像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位居第一,肺癌的早期发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既能够反映人体解剖形态,也能够反映人体血流与细胞代谢等生理功能信息,对肺肿瘤良恶性的早期鉴别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DCE-MRI图像采集需观测造影剂在病灶区域上的流入流出过程。在图像采集期间,病人运动(例如呼吸、心脏跳动和脉动)可能会导致不同时间采集的图像出现空间位置不对齐,即运动伪影。如果运动伪影出现在病灶位置,则可能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病人运动多数属于弹性形变,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可采用非刚体配准对DCE-MRI图像间的运动伪影进行矫正。由于造影剂的注入会造成传统非刚体配准方法产生较多非真实形变(不合理的膨胀或收缩),针对DCE-MRI图像的非刚体配准面临很大挑战。为更准确地配准DCE-MRI数据,避免非刚体配准出现非真实形变,本文以肺部DCE-MRI图像为研究对象,对DCE-MRI图像中非刚体配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非刚体配准容易产生非真实形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点约束的配准方法,其利用自动检测的特征点信息约束配准,减小配准中的非真实形变。针对现有特征点匹配算法在DCE-MRI图像上匹配精度不高的问题,从全局刚性形变具有局部刚性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局部刚体变换模型(Multiscale Local Rigid Matching,MsLRM)的特征点匹配算法,其利用局部刚体变换模型实现特征点之间的匹配,并通过多尺度匹配策略,控制匹配视野由大到小进行变化,实现匹配精度的逐步细化。为减少错误匹配特征点对配准的影响,设计了基于两阶段的异常特征点筛选算法,根据特征点之间的局部变换关系,剔除错误匹配的特征点对,并将筛选后的特征点匹配信息以最小二乘约束项结合到配准中。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基于特征点约束的配准方法相比,提出方法在肺部DCE-MRI图像配准中具有更优的配准性能。(2)为提高非刚体配准对造影剂变化的鲁棒性,提出了一种结合自适应权重特征点约束与鲁棒主成分分析(Robu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PCA)的组配准方法。为降低造影剂变化的影响,采用RPCA对DCE-MRI图像序列进行低秩分解,将运动和造影剂引起的像素值变化进行分离。为解决因造影剂分离不完全导致配准出现非真实形变的问题,在配准低秩图像时引入特征点信息约束配准,并通过迭代执行数据分解与配准,逐步消除原始图像之间的运动伪影。为减少不精确特征点对配准精度的影响,根据局部一致性假设,提出了自适应特征点权重计算方法,对匹配精度高的特征点分配更高的约束权重,增大其在配准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基于数据分解的组配准方法相比,提出方法对造影剂变化具有更高的鲁棒性,特别是在造影剂达峰前的序列上,配准精度显著提升。(3)基于数据分解的组配准方法存在运动与造影剂分离不完全,需迭代执行数据分解与配准,导致配准时间较长。针对上述问题,将造影剂分离过程构建为图像转换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转换的配准方法,其利用图像转换网络生成不含造影剂变化的模拟DCE-MRI图像,实现先分离再配准。根据不同造影剂增强阶段,DCE-MRI图像可分为多个图像域,为解决多域图像之间的转换问题,构建了包含多分支结构的多域图像转换网络(Multi-domain Image-to-image Translation,MDIT),使同一网络具备处理不同图像域的能力,减小内存占用。为增加生成图像的风格多样性,避免生成模型出现模式坍塌,在MDIT中设计了风格映射网络,为训练模型提供随机生成的风格特征,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为解决因图像域之间像素值差异较大致使生成图像质量不佳的问题,设计了归一化的L1损失函数,以平衡不同域间的训练权重。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数据分解的配准方法相比,提出方法在不损失配准精度的前提下,配准效率大幅提升。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膀胱癌每年共有新发病例43万左右,死亡病例17万左右,现已成为全球泌尿外科收治的主要肿瘤类型,也是我国男性最易罹患的泌尿系统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膀胱癌年轻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进一步加重了社会负担。膀胱癌按照是否浸润肌层可细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前者预后较好,但极易复发,因此需要长期随访;后者较易转移,预后较差,若未及时接受治疗,2年内的死亡率高达85%左
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号“人类健康杀手”,防治形势极为严峻。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虽然上述疗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这些疗法本身存在的固有缺陷还难以克服。因此,仍亟需寻找探索新的肿瘤治疗方法与策略。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已在大量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优异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嵌合抗原受体修饰
研究背景: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重组DNA技术领域,这些技术是检测和分析少量核酸的主要方法。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仍然是各领域最广泛使用的低丰度核酸体外扩增方法,如临床上用于检测和鉴定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研究目的DNA及RNA扩增。但PCR依赖于精确控制温度的热循环仪来放大所需的核酸片段,这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对此
竹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材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多功能竹质复合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在木材短缺的情况下,其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竹质复合材料的功能化进行研究。本论文对金属(银、铜)电化学处理竹材的物化特性影响进行的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处理竹材的防腐性能,探明了纳米金属粒子对于胶黏剂的催化原理以及作用规律,揭示了高压电场以及金属粒子协同作用下对于胶合界面的聚集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产制造对机构多功能、适应性的要求,可重构并联机构成为机构学和机器人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可重构并联机构的结构设计、运动学分析及刚度性能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低耦合度可重构并联机构,即3-RPR平面可重构并联机构、9-3和12-6空间可重构并联机构,旨在探索并验证可重构并联机构性能的计算方法和提升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拓扑特征计算过程存在工
自2015年以来,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救治取得长足的进步,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机械取栓治疗可获得80%以上的闭塞血管即刻成功再通,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90天良好功能预后。然而,关于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再通治疗策略仍有诸多关键问题悬而未决。第一,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第二,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
第一部分基于MR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预测肝癌病理分级研究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HCC病理分级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拟探索MR影像组学特征在术前预测肝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建立并验证基于MR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的肝癌病理分级术前预测模型。方法: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本研究共纳入281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
自2014年底以来,先后有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在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19年DAWN和DEFUSE-3试验结果表明,发病6~24小时内且符合影像筛选标准的患者仍然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因此,对于超时间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通过脑组织影像表现(即组织窗)筛选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血管内治疗显著改善了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
研究背景及目的疟疾仍然是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疟疾发病人数已经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尽管我国已达到疟疾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疟疾仍对我国人民健康构成较大威胁;且我国赴非洲和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人数众多,疟疾对此类人群的危害依然非常严重。随着蚊媒对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的不断出现和蔓延,利用生物杀虫剂进行蚊媒防治成为了阻断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Bs)是应
锂离子电池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其寿命预测与故障诊断对于电动汽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异常从不同时间长度来看,在长时间尺度下的具体表现为容量加速衰退等电池健康状态劣化异常,电池加速老化会导致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可靠性降低;在短时间尺度下的具体表现为电池内短路、漏液、绝缘性能降低或不一致性等因素引起的电压、温度等电池信号异常,电池故障如不及时排除可能会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