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驻车热浸预冷通风与个性化空调降温特性研究

来源 :浙江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轿车驻车时,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车内室温骤升会使人难以忍受,同时汽车内饰在高温时挥发出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但此时立即打开空调会使发动机冷启动时高负荷运转,耗能的同时也会对发动机产生损害;并且在只有驾驶员一人的城市交通出行时,直接使用传统空调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解决驻车时乘员舱内的高温问题与空调开启后的能耗问题,研究驻车时的预冷通风方案,并探索个性化空调送风模式对于平衡热舒适性和节能之间的矛盾意义深远。本文主要根据驻车热浸后的热环境问题与传统空调热舒适的局限性,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本理论,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乘员舱热浸效应特征,并采用顶部预冷通风与个性化空调新方案,在驻车时进行预冷通风降温,使车内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并在驾驶员进入乘员舱后进行个性化空调降温,既能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又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乘员舱几何模型,完成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热浸效应数值模拟,并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此模型的合理性,误差在10%以内,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针对夏季乘员舱热浸问题,通过对14小时乘员舱热环境进行瞬态计算,分析其温度分布规律,并采用改变玻璃与座椅材料参数以及选用不同驻车方式等方法研究热浸效应影响。其中,玻璃透射率每降低0.2,壁面最高温度可降低7.3℃,座椅吸收率每降低0.2,壁面最高温度可降低5℃。不同时间段,选择合适的驻车方式可使座椅壁面达到22℃的有效降温。3、针对驾乘人员进入乘员舱之前的热环境问题,采用预冷通风模式,仿真4种顶部通风方案,均能在10分钟左右将乘员舱内空气温度降至接近环境温度,同时也能提高乘坐空间的空气新鲜度,其中进出风口纵向布置于车顶位置的方案对驾驶员直接接触的座椅壁面约有12℃降温效果,且降温速率最优,能有效改善热浸后驾乘人员进入乘员舱时的舒适性。4、针对仅含驾驶员的乘员舱内热舒适性问题,首先,根据等效温度Teq与整体热感觉偏差AEQT评价指标,分析了传统空调驾驶员热舒适性的不足,提出针对驾驶员的个性化空调通风模式,对单一及混合送风模式下的驾驶员进行热舒适性评价;其次,比较不同驻车方式下混合通风模式的热舒适性效果,发现混合送风模式能较好满足不同驻车方式驾驶员热舒适性;最终,对传统空调与个性化空调混合通风模式进行制冷量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空调,个性化空调混合通风模式能在保证驾驶员在整体热舒适性提升30.1%的基础上,节能效果提升37.98%。
其他文献
学位
老旧小区是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物质空间基础,其现状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着与老年人生活不相匹配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文章以贵阳市南明区观水小区为例,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小区老年人基本特征和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现状突出问题;并基于适老化视角,对公共空间的交通、节点、景观、基础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提出更新策略,推进小区智慧管理,以全面提升老旧小区
污泥是一种危险的废弃物,具有高含水率的特性。传统的污泥干化技术存在干化效率低、能耗高等缺点。如何减少污泥干化过程中所需的能耗以及污泥干化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是基于以上的问题开展的。本文首先对污泥进行微泡预处理,探究了不同添加剂和添加剂的质量对污泥微泡干化行为以及对污泥基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将污泥基生物炭用于Pb2+的吸附,研究了污泥基生物炭
学位
学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之一,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也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提升汽车的NVH性能就意味着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研究汽车的NVH性能具有现实意义。排气系统的振动和噪声是影响汽车NVH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的工作着力于汽车的排气系统。本文针对汽车排气系统噪声的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针对某型排气系统,测量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对电动汽车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正在快速增长,但是在方便交通出行的同时,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也在遭受人们的质疑。近几年电动汽车频繁出现锂电池自燃、电机失控和刹车失灵等安全事故,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电动汽车长时间不保养,车主对电动汽车状态不够了解,导致锂电池使用过度等情况造成的。为此本文开发了一整套电动汽车安全系统,该系统运用了电动汽车CAN总线、北斗定位、4G通信、Android手机客户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创新,为保障夜间安全行驶的前照灯也经历了多代演变,目前市场上占主流的是LED前照灯。相比于LED,激光(LD)照明有更高的亮度、更远的照射距离、更长的寿命以及更小的体积等优点,因此更加适用于汽车前照灯。但是,传统白光LED用荧光转换材料——环氧树脂封装荧光粉,在激光激发下因其散热能力差会被瞬间烧黑。因此,有必要研究更为可靠的光色转换材料。荧光玻璃(Pi G)相比于其他无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