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轿车驻车时,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车内室温骤升会使人难以忍受,同时汽车内饰在高温时挥发出的有害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但此时立即打开空调会使发动机冷启动时高负荷运转,耗能的同时也会对发动机产生损害;并且在只有驾驶员一人的城市交通出行时,直接使用传统空调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解决驻车时乘员舱内的高温问题与空调开启后的能耗问题,研究驻车时的预冷通风方案,并探索个性化空调送风模式对于平衡热舒适性和节能之间的矛盾意义深远。本文主要根据驻车热浸后的热环境问题与传统空调热舒适的局限性,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及传热学基本理论,利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乘员舱热浸效应特征,并采用顶部预冷通风与个性化空调新方案,在驻车时进行预冷通风降温,使车内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并在驾驶员进入乘员舱后进行个性化空调降温,既能保证驾驶员的舒适性,又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乘员舱几何模型,完成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设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热浸效应数值模拟,并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此模型的合理性,误差在10%以内,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针对夏季乘员舱热浸问题,通过对14小时乘员舱热环境进行瞬态计算,分析其温度分布规律,并采用改变玻璃与座椅材料参数以及选用不同驻车方式等方法研究热浸效应影响。其中,玻璃透射率每降低0.2,壁面最高温度可降低7.3℃,座椅吸收率每降低0.2,壁面最高温度可降低5℃。不同时间段,选择合适的驻车方式可使座椅壁面达到22℃的有效降温。3、针对驾乘人员进入乘员舱之前的热环境问题,采用预冷通风模式,仿真4种顶部通风方案,均能在10分钟左右将乘员舱内空气温度降至接近环境温度,同时也能提高乘坐空间的空气新鲜度,其中进出风口纵向布置于车顶位置的方案对驾驶员直接接触的座椅壁面约有12℃降温效果,且降温速率最优,能有效改善热浸后驾乘人员进入乘员舱时的舒适性。4、针对仅含驾驶员的乘员舱内热舒适性问题,首先,根据等效温度Teq与整体热感觉偏差AEQT评价指标,分析了传统空调驾驶员热舒适性的不足,提出针对驾驶员的个性化空调通风模式,对单一及混合送风模式下的驾驶员进行热舒适性评价;其次,比较不同驻车方式下混合通风模式的热舒适性效果,发现混合送风模式能较好满足不同驻车方式驾驶员热舒适性;最终,对传统空调与个性化空调混合通风模式进行制冷量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空调,个性化空调混合通风模式能在保证驾驶员在整体热舒适性提升30.1%的基础上,节能效果提升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