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对-丙烯酰苯氧乙酸衍生物)类GSTM选择性二价潜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表征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EC2.5.1.18)是一种重要的二相生物转化代谢酶,可催化GSH(glutathionin)与内外源性小分子物质的亲电结合反应生成水溶性增加的GSH加合物而易于物代谢,从而保护正常细胞功能。胞液中有多种GST同工酶如GSTP、GS TA、GSTM等。研究表明,人体许多实体瘤的化疗耐药与细胞中GSTP的高表达密切相关;而GSTM被诱导表达与卵巢癌和儿童急性淋巴癌等的不良预后相关,针对GSTM的选择性抑制剂可作为肿瘤化疗增敏剂。  依他尼酸(EA)作为一个经典的GST单价抑制剂,其对GST的抑制作用较弱且同工酶选择性不够理想。EA的副作用也使其临床使用受到限制。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双依他尼酸类GST二价潜抑制剂的研究,为减小依他尼酸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设计合成新型对-烷氧基苯丙烯酮类GSTM选择性二价潜抑制剂:  首先,选择芳香环不含卤素取代的对-烷氧基苯丙烯酮衍生物为底物结合单元,以减小依他尼酸中二氯苯结构潜在的毒性;再基于 GST同工酶二聚体的活性中心距离及缝隙结构差异,针对其二聚体的对称双活性中心,设计不同长度柔性臂链接双-对-烷氧基苯丙烯酮构成双价底物型抑制剂,即二价潜抑制剂。通过Molegro Virtual Docker4.1.0软件对所设计的化合物的GSH产物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对接初步筛选。  优化合成路线,首先合成该类对丙烯酰基苯氧乙酸衍生物功能单元;再以不同长度二醇、二胺、醇胺为连结臂,制备对应二价潜抑制剂。所合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NMR、1D-NOESY、13C-NMR和FTMS确定。  制备GSTA、GSTP、GSTM和血吸虫GST(SjGST),表征化合物酶抑制活性和同工酶选择性:首先通过光度法表征GSH加合物生成;酶初速度表征抑制剂的抑制能力;荧光滴定法表征二价抑制剂;测定抑制剂半抑制浓度并拟合活性响应曲线获得抑制常数。结果显示,该类新设计化合物为 GSTM选择性二价潜抑制剂;其中 BDMAA和BDMAA-Cl原位生成对应产物型对GSTM的抑制常数小于10nM,为GSTA和GSTP的2%以下,其对GSTM的选择性抑制能力与双依他尼酰胺相当。  比较化合物活性结构关系表明,α,β-不饱和酮的碳碳双键结构是GSTM潜抑制剂的重要官能团;芳香环上的2,3位同时被取代,其对GSTM的抑制活性显著增加;以线性短链二胺、二醇和醇胺连接,合成得到对称的二价GST抑制剂对GSTM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单价抑制剂。当选择乙二胺做连接臂,其活性明显要低于用丁二胺或者己二胺做连接臂的二价潜抑制剂,且酯键连接的二价衍生物表现出更强的酶抑制活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北京文艺广播的《吃喝玩乐大搜索》经过1年时间精心的策划,全新改版后重出江湖。于2011年给力回归到大家身边。《吃喝玩乐大搜索》节目每天17:00-18:00播出,音视频同步直播,
蛋白质与糖的相互作用是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的基础,如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信号传导等,这些生物过程负责调控细胞和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不仅如此,这些作用还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雄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维持依赖许多基因的协同作用。这些基因在雄性生殖系统中表达并发挥功能,它们的突变可能影响睾丸的发育及精子的成熟,并最终导致育性的变化。随着生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α(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α,FAP-α)可选择性地表达于90%以上的人类肺、乳腺和大肠癌等恶性上皮癌间质中的肿瘤成纤维细胞膜上。近年来,FAP-α,作
连翘.金银花药对是常用的中药药对配伍,属中药“七情”中的相须配伍,相须指药性、功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一起使用,其原有功效得以显著加强。连翘、银花配伍使用,出自清代吴鞠通《
《语言表达》是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前置课程包括《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等课程,后置课程包括《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课程。《语言表达》是一门
今年在全国各地大量搞棉花高额丰产,很多地方要求每亩平均皮棉产量在1000斤或2000斤以上。新的要求,就必须有新的措施。各地也相应地采取了新措施,举例如下:南京孝陵卫中国
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药致肝损伤事件频发,中药肝脏毒性已成为中医药安全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药典(2010版)将川楝子标明为小毒中药,体内外研究均发现川楝子具有明显肝脏毒性。但是作为中药引发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之一,川楝子的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以川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给药后小鼠肝组织样本进行mRNA和microRNA(miRNA)的整合基因组学分析,结合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