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辅导员从诞生至今,已走过近80年的风雨历程,为新中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然而在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后,从政治到经济、从个人到社会、从文化到观念等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尤其作为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和信息化时代各种便利资源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强的人生快速成长期,他们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等较之以往差异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辅导员队伍设置已越来越难以适应这些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拥有十余万人规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因此着手进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变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综合而言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仍然处于弱职业化状态。目前进行的各项职业化改革政策和措施着眼点都比较零散,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缺乏全局统一认识和远期战略目标。“弱职业化”这一现状,可以分别从岗位困境、体制困境和观念困境三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关系协调复杂、能力要求过高、组织结构繁冗,入职规范缺失、培养力度不足、晋升空间较小、考评制度失效、薪酬待遇偏低、自身职业感薄弱、领导重视不够、职业化定位模糊。这些困境背后有着各自的成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论结合组织设计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理论、CIS理论、基于SWOT分析视角的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国外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也可以作为借鉴。先进教育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制度有三点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真正体现和科学落实。
二、管理工作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
三、工作队伍的持久稳定和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方案分为三类,首先观念需要转变与更新,职能需要进一步分类与定位,体制需要变革与健全。从观念而言,要正确认识辅导员职业,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从职能而言,应当从学生思政教育引导维度、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维度和学生事务服务管理维度等三个维度出发,将高校辅导员分为若干领域的专业辅导员。从体制而言,应当优化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与辅导员工作模式,应当完善和健全辅导员队伍全程管理机制。而这一职业化方案可以分为优化阶段、过渡阶段与实现阶段,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主体的支持下逐步推进。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综合而言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仍然处于弱职业化状态。目前进行的各项职业化改革政策和措施着眼点都比较零散,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缺乏全局统一认识和远期战略目标。“弱职业化”这一现状,可以分别从岗位困境、体制困境和观念困境三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关系协调复杂、能力要求过高、组织结构繁冗,入职规范缺失、培养力度不足、晋升空间较小、考评制度失效、薪酬待遇偏低、自身职业感薄弱、领导重视不够、职业化定位模糊。这些困境背后有着各自的成因。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论结合组织设计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理论、CIS理论、基于SWOT分析视角的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国外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也可以作为借鉴。先进教育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制度有三点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真正体现和科学落实。
二、管理工作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
三、工作队伍的持久稳定和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方案分为三类,首先观念需要转变与更新,职能需要进一步分类与定位,体制需要变革与健全。从观念而言,要正确认识辅导员职业,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从职能而言,应当从学生思政教育引导维度、学生发展规划指导维度和学生事务服务管理维度等三个维度出发,将高校辅导员分为若干领域的专业辅导员。从体制而言,应当优化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与辅导员工作模式,应当完善和健全辅导员队伍全程管理机制。而这一职业化方案可以分为优化阶段、过渡阶段与实现阶段,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多方主体的支持下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