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益贫效果研究——以Z县核桃产业为例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作为中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贫困治理创新举措,意义非常重大,其既是2020年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谋篇布局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国的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拔寨时期,产业扶贫作为中国实施扶贫开发以来重要的扶贫策略,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进一步落地,其效果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内卷化特征,贫困户对产业扶贫项目逐渐表现出倦怠感,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了名义参与率较高但实际参与过程疏于管理、实施结果不尽人意的局面。产业扶贫从项目申请到落地贫困地区,再到精准帮扶惠及当地贫困户,都应围绕其“扶贫”的初心,尤其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更应注意规避贫困户被边缘化的“精英俘获”现象以及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的“大众俘获”现象,谨防“扶贫产业不扶贫”。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以“对象——路径——目标”的研究思路,将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效果划分为“贫困瞄准——益贫程度——脱贫效应”三个主要部分。其中,贫困瞄准是研究益贫效果的前提条件,通过比较分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对核桃产业扶贫项目的认知水平、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与参与一致性,衡量产业扶贫的贫困瞄准度;进而,从狭义益贫的视角对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进行评估,并从参与决策、家庭特征、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维度探讨影响农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益贫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深刻剖析产业扶贫益贫性面临的现实困境,考察是否存在“精英俘获”或者“大众俘获”现象;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的参与行为或项目获益是否对其脱贫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判断当前核桃产业扶贫项目益贫程度是否有利于贫困户贫困状态的改善。总体来看,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产业扶贫的贫困瞄准度得到了较好提升,贫困户的认知水平、参与意愿、参与行为与参与一致性均显著高于非贫困户,但仍存在部分贫困户对产业扶贫认知不足,其参与决策没有得到有效匹配,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2)从表面上看,产业扶贫项目具有显著地益贫性,贫困户获益程度高于非贫困户;但从长期来看,一旦扣除一次性的产业发展政策补贴,则贫困户的获益程度与非贫困户非常相近,且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即核桃产业扶贫项目事实上存在平均主义倾向的“大众俘获”现象。
  (3)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效应不显著,面临效率低下的现实困境。由于产业扶贫边际效益递减的内卷化特征,随着贫困线的不断提高,单一、同质的产业扶贫项目难以满足农户脱贫致富的需求,贫困地区核桃产业扶贫项目同质化趋势严重。数据显示贫困户对核桃产业项目的名义参与率很高,而从调研中发现贫困户的参与缺少实际管理过程,造成其从中获益程度低,因此核桃产业扶贫项目虽对贫困户脱贫有促进作用,但并未达到显著的效果。
  (4)尽管农业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对贫困户带来的项目经济收益无显著影响,但研究发现,却对贫困户脱贫效应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这与农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专业技能或市场信息的“溢出效应”有关,即虽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或专业大户参与核桃产业项目所获得收益不高,但由于合作社先进的种、养殖技术能够为贫困户起到示范性作用,该“溢出效应”不经意间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从而促进其脱贫。
  对产业扶贫项目在今后的发展中提出建议认为,随着精准扶贫地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应将关注重心从“贫困瞄准”向“受益瞄准”转变,更加强调贫困户的受益状况;防止产业扶贫项目被异化为福利项目,找准最符合贫困户实际的脱贫路径;实现“规模驱动”向“效益驱动”转变,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的市场效益;构建紧密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提高农户获益水平,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其他文献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河南省洛阳市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防洪除涝、灌溉抗旱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投入低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户对水利投资的效果满意度评价并不是很高。农户满意度是评价农田水利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充分保障灌溉和排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迫切需要以全新的农户满意度视角分析河南洛阳农田水利投资绩效问题,从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上改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妇女的转移存在滞后性,农村中逐渐出现“农业女性化”现象,农村妇女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妇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在她们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金瓶颈。由于缺乏抵押担保,她们通常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农村妇女小额贷款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她们贷款难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的五区之间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农村
学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乡发展,优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选择。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四川省201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发展,从整体看城乡差异在逐步缩小,但由于省内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各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测度21个市(州)2012-201
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出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增强等新问题,相关学者提出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应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也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水稻主产区,也提出稳步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在生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的客观条件下,如何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生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深入思考。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基于水稻生产微观数据,探究碳排放视角下不同经营规模的水稻生产绿色
学位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具有天然的益贫性,是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客体逐渐转向农民合作社,以合作社吸纳贫困户股权量化入社等形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扶贫资金的嵌入,对农民合作社利益联结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扶贫资金嵌入视角下,以四川省秦巴、乌蒙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农民合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消除食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在针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自2001年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系的监管职能未有效发挥、追溯监管机构协调性差、所包含的信息属性残缺不全等。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市场建设情况,根据可追溯体系的事前保
学位
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其稳定发展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与规模化养殖水平均获得较快发展,但是在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论文基于我国畜禽污染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日趋完善、环境规制逐步加强的背景下,针对养殖户(场)的行为选择进行研究。研究提出短期、长期行为选择的不同,即短期将采取粪污治理等环保
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中国的长期历史任务,政府通过多项政策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贫困地区往往分布于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交通运输系统欠发达、且多以传统农业营生的地区,因地制宜探寻、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成了缓解区域性贫困的不二选择,而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贫困户发展是产业扶贫的重点任务。从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来看,政府明确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一方面,要适应传统农业向产业化、企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型的经营需求,尤其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及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革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善经营、懂管理、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复合型经营人才;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凸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具有“城乡倒置”和“未富先老”的特征,但目前政府的社会政策、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服务需要,尤其是农村老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同时,大批的年轻劳动力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而将父母留守于家乡,这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空巢老人的产生。当老龄化遭遇“空巢”现象时,空巢老人的贫困状态便突显出来,他们具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