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自十七世纪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形式,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其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为应对这种快速和剧烈的变化,加强社会公众对科学及其发展和后果的了解,便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而科学传播则构成了连接科学与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毫无疑问,一个成功的科学传播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实质性地推动社会发展。然而,从科学传播的实际效果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科学传播作品出现,但是能够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并不多见。科学传播是一个涉及到多重因素及其关系制约的过程,而在一个成功的科学传播中,科学传播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系统地考察和把握科学传播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达成有效科学传播的一个前提性工作。本文选取典型的科学传播案例作为研究样本,从科学传播者及其与传播活动中其他因素的关系探索科学传播者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本文选取的样本是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该书在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史上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通过传播者、信息编码、受众选择、媒介渠道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传播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传播活动内部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卡森具有科学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这使得她作为科学传播者促使《寂静的春天》成功传播成为可能。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卡森作为成功的科学传播者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我们能够从中概括出科学传播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本文利用既有的科学传播学理论审查所得结论,并由此反思既有的理论,以期实现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反思性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具体研究如下: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看,科学研究活动常常伴随着科学传播活动,但科学传播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出现,相较于传统的传播学而言,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从最初的“科学普及”不断发展为现今的科学传播,大致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三个发展阶段。而传统的传播学领域在科学传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已经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其相关理论也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本文基于既有的传播理论研究,综合各类因素给出了“科学传播者、受众和信息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仅从科学传播者及其与受众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蕾切尔·卡森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其著作《寂静的春天》在1962年出版后促进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生。通过对比同时期同素材的科学研究报告和著作,我们发现,《寂静的春天》达成了所有像卡森一样关注环境问题的科学家想要引起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缓解社会问题的目标,因此,该书可以被视为科学传播的一个范例。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科学传播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卡森在此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学传播需要像卡森一样的科学家参与进来,确保科学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二,科学传播者要有对传播对象的充分了解,对传播对象所关注的问题给予回应,这种回应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依赖于其专业素养。卡森广泛搜集证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述大量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和“神药”的构成成分、制备过程,打破了公众将化学杀虫剂一直奉为除害虫“神药”的幻想,用准确的信息给予了公众答案。第三,《寂静的春天》之所以能得到广泛的传播,离不开报纸、电视和广播等现代媒介的共同作用。在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随着《纽约客》的连载、“CBS节目”的电视报道以及最终的成书,媒体通过针对不同的受众对信息进行相应的编码,使得不同的受众群体都能对所传播的信息有一定的认知。根据传播学理论和案例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科学传播者在以下方面体现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一,作为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动力性因素——科学传播者自身的素养问题;其二,科学传播者与信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对信息的编码能力上;其三,科学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表现在其对受众认知水平了解程度和对受众的影响层面上;其四,科学传播者通过传播效果的反馈保证传播信息与传播对象的一致性。从科学传播者的角度进行理论探索,为构建完整的科学传播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视角。当然,本文从科学传播者的角度进行的探讨所得到的结论,还需要继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此外,要构建科学传播的理论模型还有更多的视角需完善和更多的理论支撑与检验,这些都构成了科学传播基础理论继续探索研究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