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一步改善神经导管的理化及生物性能,并就不同通透度聚乳酸导管对神经缺损修复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应用于临床。方法利用丙交酯的开环聚合法制备聚乳酸(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通过控制致孔剂氯化钠颗粒的大小不同,在无菌条件下将水溶性聚乳酸在模具上浇制成孔径分别为0 ,0~10um,10um以上的三种半透明状导管(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备),管长:10mm壁厚:0.2~0.4mm内径:1.5mm。健康Wistar大鼠50只(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雄性,体重200~300g之间,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行盐酸氯胺酮腹腔麻醉后,显微镜下显露左侧坐骨神经,分别于大鼠左侧锐性切取6mm长神经小段,两神经断端形成约8mm间隙,分五组进行实验: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B1组管壁孔径为0,B2组管壁孔径为0~10um,B3组管壁孔径为10um以上,C组为硅胶管组。在手术显微镜下将B1、B2、B3、C组大鼠左侧神经缺损断端以9/0无创缝合线均匀缝合神经外膜及导管管壁,使导管内的神经断端相距6mm,A组则将离断神经翻转后无张力缝合断端,分别皮肤消毒后缝合,术后各组大鼠分笼饲养,均成活16周。结果实验用大鼠50只,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均进入结果分析。⑴大体观察:术后1周,各组大鼠均出现患肢肿胀,术后16周A组、B2组患侧小腿功能基本同健侧,B1组、B3组小腿三头肌萎缩明显改善,C组小腿跛行明显。解剖学观察可见术后16周A组、B2组吻合口平滑,神经生长良好,连续性佳,神经干粗细相当,直径约为正常神经的4/5。B1、B3组吻合口平滑,神经干周围可见小血管附着,神经干较A组、B2组略细。C组大鼠硅胶管未见降解,管壁纤维化较重,吻合口可见膨大,管体有膨胀表现,神经干细小。⑵神经电生理检测:术后16周,分别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数据经分析可得,C组与B1组和B3组之间差异性显著,A组和B2组差异无显著性,但二者较其余组相比较差异显著。⑶小腿三头肌湿重检测:术后16周观测三头肌大体外形可见B2组和A组体积基本相同,两组基本接近正常三头肌大小,B1组和B3组湿重无明显差异,均高于C组。⑷组织形态学检测:术后16周聚乳酸组导管完全降解,硅胶管组未见降解,A组可见髓鞘厚度及神经纤维分布均匀,纵切面成波浪形排列,大致正常神经所见,B2组可见再生的神经纤维排列欠规则,部分纤维成束状生长,B1组和B3组内可见有部分微血管,与A组和B2组相比较神经纤维细而少, C组在高倍镜下可见有巨噬细胞。⑸再生神经纤维的形态检测:通过对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纤维直径、神经纤维髓鞘的厚度,神经纤维有效截面积率的分析,可得出B2组与A组均无明显差异,二者与C组、B1、B3组差异显著。结论1、神经导管通透度的不同对周围神经再生起重要作用,半通透性导管的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进一步优化神经导管的理化性质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