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讨罗伯特·勃朗宁诗歌的复调特征,与此同时对巴赫金的复调与戏剧化及戏剧化中多声部现象做出区分。如今,在学术期刊中对巴赫金复调的误解与错解屡见不鲜,问题的根源在于复调与戏剧化两个概念的混淆。因此,对两者的区分十分必要。
在主调的戏剧化文本中,尽管作者在舞台上消失了,但始终在幕后用他权威的声音操控着人物,或者通过人物之口说出自己的话语。在这两种情况下剧中人只是作者的傀儡或思想的传声筒。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主体性。大部分的传统戏剧与戏剧文本是在作者权威声音的控制下的,应归入主调的范畴。而在复调的文本中,人物是独立的,他们的意识不再受作者的控制,而成为与作者平等的主体;即使作者的声音能被感知,也不占统治地位,只是参加争辩的众多声音中的一个。争论中的人物成为作者分裂意识的代表。这就是复调最基本的特征。
勃朗宁的诗既具有丰富的戏剧化元素又有复调的特征,是区分复调与戏剧化的合适材料。希望通过对勃朗宁诗歌复调特征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好的领略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其思想的博大,同时能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勃朗宁是19世纪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与陀斯妥也夫斯基属同时代。他前期追随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但当时浪漫派文学式微、现实主义兴盛导致他并没有成功。之后,他用戏剧化独白这一写作手法,获得成功,并使其成为自己的标志。几乎勃朗宁所有的诗都是戏剧化的,有些是戏剧对话形式,但大部分都是戏剧独白式。在他的戏剧独白诗中,独白者不是诗人,而是戏剧化场景中戴着人格面具的角色,也是唯一的说话者,在他或她的对立面,有另一个或几个角色,与独白者一起组成戏剧化冲突,但在对立面的角色往往不说话,他们的话是通过独白者反应出来的。戏剧独白为复调与主调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这种技巧也被一些现代诗人所采用,像叶芝、艾略特、庞德及弗罗斯特等。且有些人称他为现代心理诗的先驱,只是比他的时代早生了100年。尽管对勃朗宁的研究各式各样,但还没有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出发的,因此,本文是一个从全新角度研究勃朗宁的尝试。
本文分五部分来探讨勃朗宁诗歌的复调特征。第一部分以勃朗宁的诗为例对戏剧化与复调做出对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来说明复调中人物的主体性;第三部分论述了复调诗中的对话关系,并与传统戏剧化诗中的人物间的对话做出对比;第四部分探讨复调文本中的末完成性在勃朗宁诗中的体现;第五部分指出勃朗宁的诗具有复调特征的原因,诗人的个人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为其复调特征提供了土壤。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与陀斯妥也夫斯基属同一时代的勃朗宁,在时代与个人经历的作用下,无意识地为他的诗歌染上了复调的色彩。作为诗人,他是超越时代的。通过与传统戏剧化的诗对比可知,他诗歌中的复调体现在作者与人物的关系、对话关系,以及末完成性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