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喜爱,甚至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唐诗英译是唐诗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关于唐诗英译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以尾韵为研究对象,探讨尾韵的响度在唐诗英译过程中会否受到译者关注,以及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响度趋向是否有所关联。本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许渊冲所译的《唐诗三百首》与英国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英译唐诗选续集》中共同涉及到的唐诗均被收入语料库。按照帕克的响度层级原则在每首诗及其译文的尾韵上标注相应的响度值,然后根据响度值绘成响度曲线,并观察对比译文与原诗的响度曲线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是:原诗与译文或者两译文之间的响度曲线(1)趋势相似;(2)起始部分或结尾部分重合;(3)某一部分或一整条为直线;(4)没有明显规律。从译者主体性、原诗的感情基调、读者的可接受性三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大多数情况下,许渊冲的译作可以做到与原诗的尾韵响度曲线趋向相似,而弗莱彻的译作会与另外两者均不一致,并在尾韵的选词方面保留其独特性。弗莱彻是英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不像许渊冲能够对唐诗的背景与深意都能揣摩出来。从译者的主体性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译者特有的文化背景、情感态度与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有一定的影响。(2)原诗的情感基调对尾韵响度曲线的趋向有一定影响。在一些唐诗中,两译文的响度曲线趋势可以做到基本与原诗相近。感情基调会对唐诗英译造成影响,把握唐诗的感情基调是唐诗英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不同的尾韵响度值有所差异,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3)译者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两译文的响度曲线趋势相近但与原文不同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译者为了让读者接受译文,会使用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诗歌格律,甚至会在译文中对原诗中晦涩难懂的地方做出解释。押尾韵是唐诗的一项重要特色。针对本文得出的结果,唐诗与其译文的尾韵响度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的。尾韵的响度研究可以作为唐诗英译的一个新视角。对尾韵响度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成果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例如诗歌朗诵、歌词创作以及演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