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3.0T MRI乳腺动态增强曲线半定量分型方法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分型方法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81个病灶)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48.05±12.59岁)行动态增强扫描。应用半定量方法,采用多个临界值(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3%、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6%、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5%及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10%)对动态增强曲线进行分型,并参考Fischer评分标准,分析比较不同的临界值确定的曲线类型联合Fischer评分标准中其它评价指标后用于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3%、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6%、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5%、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10%这四个临界值定量评价曲线类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8、0.736、0.764、0.728;由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3%、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6%、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5%、增强初期后信号变化10%四个临界值确定的曲线类型结合Fischer评分表中其它指标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93.18%、90.91%、88.64%及86.36%;特异性分别为67.57%、59.46%、67.56%及59.46%;准确性分别为81.48%、76.54%、79.01%及74.07%。结论:应用每秒平均流出斜率的0.03%这一临界值划分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最有利于3.0T 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3.0T DW-MRI对乳腺局部病变定量的客观性研究目的:通过设计不同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因素,验证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局灶性病变诊断的可重复性及客观性。方法:对53例(61个病灶)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47.61±13.09岁)进行DWI扫描。两名观察者分别对不同b值(500,700,1000s/mm2)的DWI图像进行两个感兴趣区(ROI,ROI/2)ADC值的测量;半年后再由观察者A对上述病变的ADC值进行重复测量。结果:1.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测量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57,0.547);两名观察者间所测量ADC值差值平均值为0.00×10-3mm2/s(一致性界限:-0.32×10-3mm2/s-0.32×10-3mm2/s);同一观察者前、后两次测量的ADC值差值为0.08×10-3mm2/s(一致性界限:-1.26×10-3mm2/s-1.41×10-3mm2/s)。2.在b值相同时,同一观察者对不同ROI大小测量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b值组间比较,ROI组b=500s/mm2组与b=700s/mm2组间、ROI/2组b=500s/mm2组与b=1000s/mm2组间ADC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均大于后者。结论:3.0T MRI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及可重复性,应用同一b值进行疾病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第三部分3.0T DW-MRI不同b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的研究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下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对53例(61个病灶)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为47.61±13.09岁)进行DWI扫描,分别在不同b值(500,700,1000s/mm2)下测量病变的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不同b值下DWI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鉴别良、恶性病变ADC值的最佳阈值。结果:三组b值组中,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良性组ADC值均大于恶性组。无论是良性组还是恶性组,三个b值组间的ADC值比较差异并不明显(P>0.05),但经两两比较后发现b=500s/mm2组与b=1000s/mm2组间ADC值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500s/mm2时,以1.8×103mm2/s为阈值,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8%、73%;而b=700s/mm2及b=1000s/mm2时,以ADC阈值分别为1.445×103mm2/s、1.44×103mm2/s,相应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66.7%及72%、80%。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b=700s/mm2时有利于病变的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