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诸多教育绩效紧紧相关,包括最重要的教育成效指标――学生的学业成绩。然而,教学效能感的本质含义和它的恰当结构及其测量方法一直以来既受到理论的也受到到测量学的不停质疑,争议不断。离开稳定和有效的测量工具,所有关于教学效能感对教育成效如何有影响的宣称都难以让人完全信服。本研究包含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通过一个475人的样本对数个测量工具的结构进行了检测。这些测量工具包括一度在西方和中国被最频繁使用的教师效能感量表和中文教学效能感量表。以及最新的测量工具――俄亥俄州教师效能感量表。教师效能感量表和中文教学效能感量表所采用的,由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构成的两因子模型的局限性在本次数据资料中反映出来。OSTES的三因子结构获得了最小空间分析结果的支持。但是最小空间分析的结果也促使本研究对这三个因子之间关系作进一步思考。在第二阶段,层面理论被介绍和应用到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通过层面理论的映射语句技术,基于对教学实务的分析和教学效能形成的认知过程的分析,一个两层面的模型被提出来。第一个层面叫做任务层面,包含知识传授、课堂管理和品德行为教育三个元素。第二个层面叫做认知来源层面,包含素质和能力的自我评估、预期、学生反馈、同行对比和情绪唤醒五个元素。根据这一结构设计了初始项目。经过初测后的修订,450个教师完成了问卷测量。结果出乎意外地在最小空间分析输出中发现明显的正反向陈述效应。这一效应被通过强迫抽取两因子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清楚地验证了。虽然如此,最小空间分析仍然提供了对这个两层面设计的支持。而且这一正反向陈述效应如果结合Guskey关于教学效能感的积极消极维度理论进行思考的话,则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反应偏差。这一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多层面的结构设计。它的达到相当标准的信效度和它所实现的多功能测量的整合,预示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新的教学效能感测量方向和方法。最后,讨论了本教学效能感结构研究对于教师培养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如何提升教师效能感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