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社区矫正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相伴随的是,社区矫正的相关研究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但丰富的研究作品的背后,是质性研究鲜有,从矫正对象自己话语体系来研究社区矫正的文章更是少见。笔者正是发现了这样的空白,并深感相关研究的必要,故从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社会支持网为理论视角,运用差序格局的分析工具,于上海Z社区服务社实地接触了八名矫正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探索矫正对象视野下其社会支持网的重构问题。文章开篇首先通过两则矫正对象对周围人不同态度的故事,引出矫正对象对自己身边的社会支持网的不同解读,从而引出研究背景,并引发出对三个研究问题的探讨:参加社区矫正后,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何改变的;研究对象怎样解读网络状态的改变;社会支持网络变化的本质及对研究对象的意义、作用何在。接下来,在探析本文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笔者对社区矫正、上海模式、社会支持网、社会网络、差序格局等核心概念做了界定,详细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流程、研究效度和研究伦理。在梳理了相关文献后,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文章的第三、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对上海Z社区服务社和研究对象的情况做了大体介绍。第四章以差序格局为分析工具,从矫正对象的生存困境切入,引出面对矫正重返社区后的生计、住房、身体、情感、社会排斥、社会适应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的不同部分给予了差异化的支持。其中,正式支持网中的社工作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枢纽,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在重构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的第五章,笔者再次总结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的重构状况,以社工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来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重构社会支持网为出发点,从政策制度倡导、专业素养培育、服务提供三个层面,尝试从社工的角度探讨如何来弥补支持不足的情况。文末,笔者对此次研究的局限做了大致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