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千百年来,人们创造的建筑和城市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文明纪念碑。在古城西安,张锦秋设计并建成的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将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建筑空间以传统形式表达出来,为城市文化特色提供了展示平台。“新唐风”一词的提出,最早来源于1992年吴良镛先生为张锦秋的著作《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一书中的序言。随着“新唐风”系列建筑的不断发展,无论从城市规划上,还是建筑创作上,都具有一定地域特征和现实意义。一直以来,对于“新唐风”建筑现象的产生背景、创作手法、形式特征、发展脉络等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然而,从符号学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建筑形式之下的符号性与象征性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探讨地域建筑创作途径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具体表现,同语言一样是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将符号学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透过建筑现象看建筑所传达的本质内涵,并以此来探讨建筑的文化象征意义,真实客观地再现建筑的形式表达,这便是笔者深感兴趣并致力于研究的出发点。本文共分为六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内容,论述西安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现状,对“新唐风”建筑现象的产生溯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上分别对“新唐风”建筑的表象构成、表征意义、功能作用进行逐层分析,总结归纳建筑构成的总体特征、建筑表意的手法原则以及建筑功能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第六章)总结“新唐风”建筑在符号性和象征性上的表现特征及其运用手法,论述其对地域建筑创作产生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启示。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唐风”建筑现象中符号性与象征性的内涵意义与文化意识的分析,总结其对西安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作用。研究结论得出其建筑构成的总体特征如下:1.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以自然符号为依托,与地域环境有机结合的特点;在空间序列上呈现出以古意新用手法,匠心独运为理念的特点;在流线组织上呈现出以满足建筑实用功能为主,营造动态体验空间为辅的特点。2.对符号重构的过程,表现出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象征意识。3.注重建筑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4.关注材料的运用和技术的创新。5.建筑色彩从写实到写意。建筑表意的手法原则包涵形似、神似和古为新用的文化载体三种方式。建筑功能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1.转变建筑原始功能,营造适合使用者活动的空间尺度。2.联系历史文脉,提取符号元素加以运用,使建筑空间协调统一。3.关注建筑整体与细部的联动关系,坚持“以小观大”的设计原则。4.采用符号元素的引借、象征意象的联想,激发使用者对传统元素、地域文化的探求心理。最后,对文化象征的未来展望主要体现在关注建筑空间的表意性和突出建筑文化的可解读性两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论文的研究,能为“新唐风”建筑从不同层面就同一问题提供新的注释与认识,在新的层次上全面、深入的了解“新唐风”建筑;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地域建筑创作提供有关符号思维和文化象征的设计方式,并对西安城市“古都风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