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探讨、数量统计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辅以少量的访谈,以1990年到2008年之间出版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教材中的经典名作、非经典性文学作品、具有文学色彩的非文学作品和无文学色彩的作品这四类文章的编选情况以及它们的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并且根据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总结了前两类作品对于中高级汉语教学的不同意义,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它们的教学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在中高级汉语教材中这两类作品的编选需要遵从什么样的原则,为中高级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编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依据。从调查来看,文学作品在中高级汉语教材中的比重在总体上是大于非文学作品的。但是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我们奉为经典的名家名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而非经典性文学作品和具有文学色彩的非文学作品的比重整体上是上升的。而实际上经典名作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典名作的编选以及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建立同母语说话者相似的心理背景和感情基础,获取在母语说话者中影响深远的心理资源,同时自然地习得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此类作品在编选时应注意不能具有太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性特征,要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共鸣能够感染学习者。对于非经典性文学作品的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让学生接触到目标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运用的各种情境,补充学生语用方面的不足,增强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此类作品编选时应遵从语言规范、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突出人类共通情感共通文化的原则。到目前为止,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我们还没有看到对中高级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系统研究成果。本研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