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概念,“空间”一词在近代以来总被谈论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文化界出现了新的范式转换,即所谓的“空间转向”或“地形学转向”,显示了重新苏醒的空间意识。至此,空间反思渗透到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各领域,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从空间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理解。当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特克1979年出版的小说《迟缓的回乡》一文就致力于多样的空间构造,并因其对于自然和人物内心反思的着力描写而被认为是作者后期创作的一部转型之作。小说主人公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通过不断的空间感知来确定自己的存在以及探求自己同家园、世界以及主体意识的关系。在作者对于空间的塑造中,人物从自然空间转向文化和人文空间,在广阔的外部空间中感受到孤独、生存危机,家园的丢失与重获等,最终产生强烈的回乡愿望以及对世界和主体之间达成和谐统一的乌托邦式的渴求。因此,空间塑造对于整个文本具有重大的意义。作者一方面将回乡过程分为三个具体的空间范围:美国北部,西海岸和大都市纽约,主人公置身于这三个不同的外部空间,不断地对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感知;另一方面在外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人物内心不断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对于回归家园和回归自我的向往,并最终产生世界与主体和谐统一的愿望。回乡这一主题在空间感知和人物内省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所以,笔者在本文中,以“空间”作为文本研究的出发点,试图通过对小说三个章节空间塑造的分析,展示“空间”对于文本在内容以及结构上的重大意义。主体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汉特克作品的重点,如他早期创作中对语言的反思和批判所表现的那样。但在《迟缓的回乡》一文中可以发现,汉特克因受到同时期“新主体性”的影响,注重主体意识和感受,并逐步放弃了之前激烈的态度而转向一种平静和深沉。他在巧妙的空间塑造中不仅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缓慢回乡的故事,更通过空间塑造表达了主体意识回归以及世界与主体和谐化的愿望。这种带有乌托邦精神的愿望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因为它缺乏一个具体和稳定的价值以及现实支撑,很多都只是主人公的臆想和汉特克本人的愿望。因此,《迟缓的回乡》可视为汉特克文学创作上的一次乌托邦式和非现实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