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90年代以来,蔓延全世界的金融风暴、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崩盘以及银行业频繁的重组兼并等各类问题的出现,社会各界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银行的治理水平上,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及危机之后的经营方式与发展方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力优化治理机制的背景下,银行董事会治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是,如何设立高效的银行董事会结构,尤其是银行董事会规模及独立性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很难达成一致结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者忽视了董事会特征的内生性问题,简言之就是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的同时也受到公司绩效的影响,反之亦然。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相关的治理理论,提出了董事会结构动态内生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首次运用到我国银行业,即银行董事会结构(规模与独立性)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滞后的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选取中国14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并将其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制成面板数据,采用双向交互影响的交叉滞后模型,并同时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对于动态生性问题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结构(规模和独立性)与银行绩效之间确实存在着双向滞后影响,也即动态内生性关系。首先,银行董事会结构(包括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在当期表现出来,而是有一定是滞后性,这主要是因为银行绩效是定期性公布的,董事会构成也通常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两者并非严格连续的;另外,银行前期董事会规模、前期董事会独立性均对当期银行绩效有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董事会存在最优规模以及政策驱动所造成的;此外,前期银行绩效对当期董事会规模无显著影响,这同样可以用董事会存在最优规模来解释;还有,前期银行绩效对当期董事会独立性无显著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为了扭转企业绩效下降趋势,作为一种均衡的博弈结果,会有更多的独立董事加入董事会以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本文主要是以动态内生性视角对我国上市银行的董事会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效论证了董事会内生性问题在我国上市银行的存在性和适用性。因此,本文对完善我国银行业董事会治理机制,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