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会话分析作为中心分析工具,本研究从社会认知视角调查了三岁汉语儿童的会话特征。目的在于从两个方面探究孩子与不同的人(妈妈、爸爸、奶奶、爷爷、朋友等)会话呈现出来的特征,包括言语特征:话语标记语、会话修正、重复;非言语特征:笑、沉默。 就言语特征而言,我们发现:首先,孩子在会话中使用最多的话语标记语是“互动回应”,次之是“情感型话语标记语”,分析其原因在于与听者的协同和与语境的顺应。纵向来看,孩子在研究期间使用的询问型和语境型标记语愈来愈多,原因在于孩子对语境的顺应。其次,孩子使用最多的修正是“他启他修型”,次之是“他启自修型”修正。孩子的“他启他修型”修正呈递增趋势。此特征主要原因是孩子与他人在社会认知语境下的协同。再次,孩子在会话中使用最多的重复是“理解型重复”,但是纵向来看,孩子使用的互动型重复的比例呈现递增趋势。探究其成因在于孩子社会认知语境下与听者的协同。 会话中就其非言语特征而言,“微笑”和“沉默”出现的频率及其功能展现尤为突出:首先,孩子使用最多的微笑是用来互动的,其功能展现为“听见”、“确定”等等。另外,孩子使用的“互动型微笑”在递减而“距离调节型微笑”在递增。探究其原因在于孩子会话中的参与倾向和协同互动的呈现。其次,孩子倾向于使用沉默来表达判断,研究期间孩子使用的交际技巧型沉默呈现递减趋势而情感型沉默呈递增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孩子社会认知语境下的协同和互动。最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预测了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