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应用双源CT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猪左心室结构及其整体功能参数的基线数据目的:探讨应用第三代双源CT(DSCT)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猪左心室结构和整体功能参数动态变化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研究获得相应基线数据。方法:本研究将健康成年滇南小耳猪1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实验组(n=8)。使用球囊介导的闭胸式微创介入方法,永久性闭塞左前降支远端三分之一节段管腔,诱导滇南小耳猪AMI。在手术前及AMI诱导后1、3、6、12、24小时、2、3、7天和30天进行第三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DSCT)扫描,测量获得滇南小耳猪左心室结构参数包括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前壁(LVAW)厚度、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计算获得滇南小耳猪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和舒张末期左室质量(LV mass),并且评估滇南小耳猪AMI诱导30天前后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⑴滇南小耳猪基线IVS厚度、LVAW厚度、LVPW厚度、LVEDD和LVESD直径分别为8.50±0.90mm、8.40±1.30 mm、7.80±1.20mm、45.00±4.90 mm和25.90±4.10 mm,而基线LVEDV、LVESV、LVEF、LV mass、SV和CO分别为74.62±13.54ml、23.06±7.46ml、69.29±6.83%、86.35±14.02g、51.56±9.77ml和4.22±2.14l/min。⑵观察到对照组与实验组LVESV、LVEF和CO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变化趋势具有时间依赖性,对照组与实验组LVEDV和LV mas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变化趋势无时间依赖性(p<0.05)。结论:第三代DSCT是评价AMI模型猪左心室结构及其整体功能参数的有效工具,可作为今后进一步CT研究的参考。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猪中血清和肽素、缺血修饰白蛋白及N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与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猪血清和肽素(copeptin)、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的确切时间进程,并探讨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与其左心室(LV)整体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球囊介导的左前降支永久性闭塞法诱导滇南小耳猪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第三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DSCT)评价AMI诱导前后30天内LV整体功能的动态变化,同时测定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评估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与LV整体功能参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⑴AMI诱导1小时后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copeptin于3小时达到峰值,6小时后逐渐下降,2~3天后恢复到基线水平;IMA于6~12小时达到峰值,12小时后逐渐下降,30天后恢复到基线水平;NT-proBNP则于1~3小时达高峰,3~6小时降低,12小时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⑵AMI诱导后3小时,血清copeptin水平与同一时刻即3小时以及AMI后3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等LV主要功能参数呈负相关(p<0.05),与3小时和30天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呈正相关(p<0.05);1~12小时血清IMA浓度与各时间点的LVEF、SV、心输出量(CO)呈显著负相关(p<0.05);1~3小时血清NT-proBNP浓度与各时间点的LVEF、SV、CO呈显著负相关(p<0.05)。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超过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 BNP最佳检测时间窗后,上述血清生物标志物浓度与LV整体功能参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早期AMI血清中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与LV整体功能参数呈显著的相关性,提示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可能作为评估AMI患者临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左室射血分数联合血清和肽素、缺血修饰白蛋白及N端B型利钠肽前体预测模型猪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联合和血清和肽素(copeptin)、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及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预测模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采用球囊介导的左前降支永久性闭塞法诱导滇南小耳猪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第三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成像(DSCT)评价模型猪AMI诱导后1小时LVEF的动态变化,同时测定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评估LVEF联合血清copeptin、IMA及NT-proBNP水平预测模型猪AMI的准确性。结果:⑴诱导AMI后1小时内,LVEF变化非常显著,梗死后6小时即出现低峰值,此后逐渐恢复,但数值没有回到术前基线水平。⑵诱导AMI后1小时,LVEF预测AMI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5.0%(AUC:0.847;95%CI,0.694~1.000,p<0.001)。AMI后6~12小时,LVEF预测AMI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AUC:1.000;95%CI,0.000~1.000,p<0.001)。AMI后30天,LVEF预测AMI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AUC:0.986;95%CI,0.950~1.000,p<0.001)。⑶诱导AMI后1小时,LVEF联合copeptin预测AMI的特异性自75%提高至100%(AUC:0.868;95%CI,0.707~1.000,p<0.001);LVEF联合IMA预测AMI的敏感性自75%提高至100%,特异性自58.3%提高至83.3%(AUC:0.965;95%CI,0.903~1.000,p<0.001)。结论:联合LVEF与血清copeptin及IMA,可提高早期心脏新型血清生物标志物预测模型猪AMI的准确性,进一步为影像学与心脏新型血清生物标志物在AMI诊断及评估中的联合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