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穴与非经非穴针刺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s,ALFF)和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 FC)影响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FC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方法,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FC患者随机分为A组(经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两组FC患者每天接受1次手针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连续针刺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总计治疗2疗程。以周自发排便次数(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SBMs)和克里夫兰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为疗效评价指标,评价FC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变化。采用BOLD-f MRI技术结合A LFF分析方法,以边缘系统脑区为重点,对比观察两种针刺干预方案对FC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治疗后FC患者响应脑区的ALFF变化值与临床效应指标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针刺治疗FC的重点调节脑区;最后以该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rs FC分析,对比两组针刺对FC患者重点脑区-边缘系统rs FC的影响差异。结果:1、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治疗FC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情况:A组和B组的FC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病情相关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周SBMs均显著增加(p<0.01),CC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周SBMs和CCS评分改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FC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1)针刺对FC患者边缘系统脑区ALFF信号的影响A组FC患者针刺后,边缘系统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有:右侧前脑岛(B A13)、左侧前扣带回(BA24)、双侧海马和右侧眶额回(BA12);B组FC患者针刺后,边缘系统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只有左侧丘脑。(2)针刺对病情相关重点脑区功能活动的影响A组治疗后FC患者边缘系统右侧前脑岛(BA13)的ALFF信号变化值与C CS评分改善值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3)针刺对FC患者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 FC的影响以右侧前脑岛为种子点,针刺治疗后A组FC患者与前脑岛rs FC降低的边缘系统脑区为右侧丘脑;B组FC患者与前脑岛rs FC降低的边缘系统脑区为右侧眶额回(BA12);A组较B组对FC患者前脑岛-后脑岛rs FC的降低更为显著。结论:1、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均能改善FC患者的周SBMs和CCS评分,经穴针刺较非经非穴针刺在改善患者周SBMs方面具有临床优势。2、边缘系统是针刺起效的关键区域,针刺经穴或非经穴都可以引起FC患者边缘系统的负激活,但经穴和非经非穴针刺对边缘系统的影响模式不同。针刺经穴较针刺非经非穴对边缘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范围更广,影响更显著;同时,经穴和非经非穴针刺对右侧前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 FC的影响区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