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耦合关系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属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区域内干旱缺水、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石羊河流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活动,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危机。石羊河流域已成为我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典型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对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论文以石羊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认识石羊河流域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分别建立城镇化及水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分析石羊河流域及其所辖主要城市的城镇化过程和水资源演化过程,探讨研究石羊河流域城镇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基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石羊河流域城镇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到近16年来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并从时空角度对两系统的耦合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石羊河流域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并分析了未来城镇化与水资源的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趋势,提出了石羊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论文共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研究区概况。分别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与植被、河流水系等方面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从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描述了现阶段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三部分为石羊河流域城镇化分析。主要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城镇的历史变迁、现状特征。建立了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城镇化的演变规律及机制。  第四部分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析评价。主要分析了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用水总量、人均用水水平、用水效益等三个方面分析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水资源系统得分,分析水资源体统的演变规律。  第五部分为石羊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阐释了耦合、系统耦合、复合系统、耦合系统阈值理论等的内涵,分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的关系,主要阐述了系统论、控制论、协同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各个理论在城镇化与水资源关系中的应用。  第六部分为石羊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动态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部分。构建了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给定了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间划分与协调发展评价标准。对1994-2009年石羊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城镇化与水资源两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  第七部分为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依据城镇化发展四阶段理论及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划分标准,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剖析城镇化发展特征,研究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未来耦合发展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区域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八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根据前文论述总结了论文的主要成果,创新之处,并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当前,全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宏观应用(如全球环境与资源监测、气候与海洋变化、国防安全乃至战争等)涉及全球尺度,甚至涉及地球多个圈层,对
旅游扶贫实践中,当地乡村社区是旅游发展的依托,因此贫困居民脱贫是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要实现旅游扶贫核心目标,而不是仅局限于旅游宏观发展,那就亟需通过不同层面的增权,保证贫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中国当前区域化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必将给山东省沿海经济社会格局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必会对山东省海岸带进行大规模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挤占城市自然景观,以森林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由于受到越来越强烈的人为干扰而改变了原有的景观格局,景观过程也随
近年来,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都为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
在凡纳滨对虾集约化淡水养殖中,温度、pH值、非离子氨质量浓度是3项重要的水质因子,三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耦合关系。基于这一耦合关系,提出水质信息融合Agent结构和二级信息
长期以来,作为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之一的社区安全得到了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社科研究机构及公众广泛关注。地理学者意识到人们主观感受的安全是城市空间安全性的组成部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