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旷世无双的全能文士,宋孝宗在《苏文忠公赠太师制》中说:“经论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前一句精确概括了苏轼的一生,后一句精确预见到历代对苏轼的评价。本论文借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金、元两个朝代为纲要,从这两个朝代主要诗人对苏轼诗歌的评论及苏诗在其时代的影响为主要材料,展开苏轼诗歌在其时代的接受状况。一、苏诗在金代的接受苏轼对金源文学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所谓深刻,表现在金源文人对苏轼文学史地位、文学典范的推崇与认定,表现为对其诗、文、词的学习模仿,表现在对其为文宗旨、文艺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所谓全面,即在文、诗、词诸领域均见其深刻深远之影响,从而形成金源文学独具的风景。其中宋代发达的刻书产业也对苏轼诗歌在金代地发展起了一定地影响。二、苏诗在元代的接受元初北方诗坛承继了金诗风格,翁方纲的“有宋南渡以后,程学行于南,苏学行于北”也同样适合于元代诗坛。元代的文学创作颇受苏轼影响,苏轼诗歌的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豪放雄奇,笔力纵横,穷极变幻的诗文风格,很容易被元人接受。刘辰翁和方回对苏轼诗歌的评注更是代表了元初诗坛诗人对苏诗的接受状况,他们的评注方法对后人也影响很大。研究苏诗在金元时代的接受,其侧重点就是述评接受者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体现出的研究思想。在对其论述探讨中可以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丰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的内涵。苏轼是大家,其诗汲取了前代诗人的丰富营养,又逐步摆脱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新风貌。所以苏诗不仅表示苏轼诗歌这种单一的内涵,它实际上表示了一种审美的传统,一种有别于其他诗人的特定的质态,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如果我们将苏诗放到特定的学术文化背景中将其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进行考察就会得到许多新的认识,受到许多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