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浙江人才众多、对近代中国影响颇深,究其源头,他们大都是清末浙江学生。研究清末浙江学生群体对于从新的视角透视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1840年后浙江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迅速异化,变革中孕育了近代教育出现的土壤。在维新思想以及清末新政的强力推动下,普遍意义上以新学为特征的学堂诞生了,迥异于过去士子童生的新式学生群体由此出现。在书院革命的基础上,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史料表明,清末浙江的教育体系,是以杭州为中心,以绍兴、宁波、温州为多翼的发展格局,地方开明士绅对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主要由省内学堂学生与留日学生组成,欧美学生人数虽少但有重要影响。各类新式学生的出现、集聚及日常运作都具有时代典型意义。清末学生群体以鲜明的知识性与日渐成熟的反政府思想,颠覆了科举时代读书人依附于政府的范式。以浙江学堂风潮、拒俄运动为中心,学生群体经历了由爱国到反清的思想变迁。清末学潮对于学生群体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国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化的中国,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是以个体方式体现。对于蒋方震、蒋梦麟、蒋介石、周树人、马叙伦等学生个例研究,可以更好地溯源近代中国精英的成长。浙江精英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外省与国外教育资源,这是人才培养的悖论。清末浙江学生对社会结构力图改造的同时,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变得艰难,兴学堂使大部分学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学生群体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他们进入社会后的作为。通过154人样本库对清末浙江学生的社会进入进行职业、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定量、定性分析,从学生的视角深入探究近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本文注重史料、方法与思维创新。在史料上,重点使用了研究对象的回忆录、访谈录、校史材料、文史资料、清末报刊档案等第一手资料;在方法上,借鉴社会学、计量分析学等学科方法,确立了154人浙江学生分析样本,以计量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中的一些定量、定性的问题;在思维上,运用大历史观,从近代社会分析出发,通过30万文字、67张图表,用翔实的材料、数据充分表述观点。学生史是为学术界关注不多的领域,近代学生史研究还是较新的研究方向。区域学生史研究,前人没有范例,本文通过对清末浙江学生群体的研究,积极构建学生史研究的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