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曾经有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良好。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为了获取猎物、建造居住场所、种植农作物,原始人群已经开始使用火、石刀、石斧、石犁进行劳动,一些原始部落居住地周围的森林、草原开始受到最初的破坏。进入奴隶社会,各个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发生,烧毁消耗一些林木,冶炼、制陶、建筑等手工业不断发展,开始砍伐大片森林,农业种植方式简单、粗放,又使大片次生林、灌丛、草地受到开垦,成为农田。其中,今河北省所属地区的森林、草原受到了较大规模的破坏。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农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各个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修筑高大坚固的防御设施,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庙宇以及不断发生的征战,都使平原地区大面积森林受到破坏。战国后期华北平原的森林已经基本消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出现了创新局面。秦朝还推行奖励农垦的政策,先后把几十万人迁到边疆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大面积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耕区域不断扩大。今河北省所属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森林全部消失,绝大部分已经开垦成为农田。唐、宋时期,太行山、吕梁山的森林开始受到大规模砍伐。元代至民国,华北地区的山区森林遭受了严重破坏,燕山、太行山等等山区的森林都已经受到彻底破坏。明清初年都采取过一些鼓励垦荒措施,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的政策,造成长城沿线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大面积草原被开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末,平原地区和干旱地带造林、封山育林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全国主要林区超量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草原地区由于超载过牧,导致大部分草场退化,同时,草原开荒种粮造成大面积草原消失。森林、草原大量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灾害。从西汉时期开始,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水灾频繁发生。随后,永定河、汾河等河流也出现了严重水灾。同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旱灾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主要河流水文状况恶化,大量湖泊、湿地消失,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农牧交错地区、绿洲周围草原的荒漠化面积不断发展。由于大强度的农业开垦和频繁的战乱,从东汉开始,有些地区逐渐产生了严重的荒漠化。有些荒漠地带的荒漠化进程也在不断扩展。沙尘天气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强烈制约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引起森林、草原巨大变迁及荒漠化的因素当中,人为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导致中国森林、草原减少,进而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当中,人口的不断增加而造成的对森林、草原资源的持续压力是根本的原因。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把“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不懈,坚决贯彻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政策是改变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河北省保护和修复环境的生态建设中,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水分条件,注意林业、草业、农业协调发展,实事求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的科学措施。总之,对历史时期荒漠化及其成因的研究,对完善学科的整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