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王氏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尤其显赫于魏晋之际。其世系可考者有十代,其中第一代王朗、第二代王肃、第三代王元姬、第九代王僧孺为东海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朗以通经入仕,师从太尉杨赐,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官至曹魏司空、司徒,仕宦显达。王朗积极建立政治网络,特别是与弘农杨氏、泰山羊氏、谯郡夏侯氏等高门大族联姻,巩固和提高了东海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声望,因此可以说,王朗是东海王氏家族的奠基者。王肃秉承家学,又转益多师,勤于治学,遍注群经,后出转精,遂为一代经学大师。王肃经学是对今、古文经学的进一步融合,其注经摈弃谶纬、推引古学、引申义理、扬弃郑学,为魏晋玄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王肃著述颇丰,其学上承汉代经学,下启魏晋玄学,其经学之地位与成就可与郑玄比肩。后世学者多认为王肃有意驳难郑学,实际上,王肃治学择善而从,不拘一法。比较郑玄、王肃二人经注可知,郑、王经注互有异同,各有优劣;王注引申义理、摒弃谶纬,匡正郑注者良多;王肃亦多取郑玄之说,并非一味驳郑。可见,王肃治学不以标新立异为目的,惟求义理之所安,故其注经,或取郑说(“是郑”),或别为注解(“驳郑”),此实宗尚经文真旨及秉承汉儒兼通之意。清代学者,宗尚汉学,故多尊郑而黜王,继而质疑王肃驳郑之用意,否定其人品,可谓恶其学,诋其人。此观念行之既久,又逢疑古思潮盛行,于是学界纷纷怀疑王肃“伪造”《古文尚书》、《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此种先入为主之预设偏见,本质上乃是一种轻率与盲从,缺乏理性精神与平和心态。丁晏、皮锡瑞等“证伪者”根本无法提供王肃“伪造”诸书的实质性“证据”,而只是想当然地认为王肃“伪造”,对王肃作“有罪推定”。他们甚至说“肃学识淹博,非肃孰能为之”,可谓偏颇之甚。事实上,王肃“伪作”说,乃是“层累”地造成的,换言之,乃是学术史之“产物”,恐非历史事实本身。王肃含冤既久,理当昭雪。王肃不仅善于治学,同时也注重巩固家族地位,其对东海王氏家族的兴盛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努力:王肃将女儿王元姬嫁给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从而与司马懿结为儿女亲家。这次联姻使东海王氏的政治网络更加延伸,也更加巩固了其社会地位,同时也标志着东海王氏与司马氏结成了政治同盟。司马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篡魏而建立晋王朝。于是,东海王氏成为皇亲国戚,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东海王氏为经学世家,有重德、崇学、尚俭之门风,至王恺竟以国舅之尊斗富竞侈,遂使东海王氏门风为之一衰。西晋以后,东海王氏仕宦者虽代不乏人,但政治上离权力中心日渐疏远,且文化艺术上也未有可观者,成衰落之气象。东晋王雅虽官至三品,但如昙花一现,成绩不多。第九代王僧孺,佣书成学,能诗善文,交游广泛,官至尚书左丞,积书万余卷,成绩斐然,为齐梁时期文学家、藏书家、谱学家,遂使东海王氏呈现复兴之气象。东海王氏虽为经学世家,但其崛起和变迁亦与政治际遇密切相关,故东海王氏可谓政治机遇型的经学世家。东海王氏西晋后期以后逐渐衰落,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晋末年动乱纷争,家族南徙,其与皇族关系疏远;二是在家学、门风上,其优良传统有所中断。因此,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