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石蒜碱、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在体外处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性率的比较,探究石蒜碱在体外是否具抗细粒棘球原头节的药理活性,并进一步探讨石蒜碱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相关机制。方法:从感染羊肝上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3天后,分别用石蒜碱(100、250、500、750、1000μmol/L)、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100μmol/L+50μmol/L)、阿苯达唑(50μmol/L)处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在处理后的第1、3、5、7、9 d,用1%伊红染色后观察原头节的活性情况,使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各组间原头节活性率的差异;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第7天原头节Bcl-2/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含量;通过JC-1荧光探针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1.在第9天,空白对照组与DMSO组的原头节活性分别为98.48%、98.61%;经100、250、500、750、1000μmol/L的石蒜碱体外作用9 d后,原头节的活性分别为72.70%、36.65%、14.09%、1.88%和0%;石蒜碱处理后的原头节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石蒜碱处理组中,各亚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石蒜碱处理组内,处理时间越长活性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100μmol/L+50μmol/L)、阿苯达唑(50μmol/L)及低剂量石蒜碱(100μmol/L)体外作用9天后,原头节的活性分别为50.20%、90.22%和72.70%;石蒜碱联合阿苯达唑处理后的原头节的存活率与低剂量石蒜碱组(10μmol/L)及阿苯达唑组(50μmol/L)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第7天,空白组和DMSO组中,原头节表达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无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石蒜碱处理组中原头节的Bax、caspease-9和caspease-3表达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Bcl-2的表达量表现出下降(P<0.05)。4.在培养第7天,空白组与DMSO组原头节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异,石蒜碱处理组(100、500、1000μmol/L)中原头节的荧光强度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结论:1.在体外,石蒜碱具有杀灭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药理效能,且表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在体外,石蒜碱与阿苯达唑具有协同杀灭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3.石蒜碱可通过线粒体途径(Bcl-2/Bax-线粒体损伤-Cyt-c释放-caspase-9激活-caspase-3激活-凋亡)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