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存在两种主要矛盾:一是伴随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与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二是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现代化建设需求在数量、质量、层次、类型和结构等方面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具有动态性、波动性和长期性。隐藏在这两种矛盾背后的,是中国众多的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容纳能力的矛盾,同时也与毕业生对就业地域、自身兴趣、价值追求等方面与可供选择的职业空位不相一致有关。它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规模是否与经济规模发展相协调,高等教育种类、层次与专业结构等是否与经济结构要求相符,同时还涉及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能否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相一致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均衡状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专业特色,对属地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不仅数量少,而且办学水平也不高,一般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优势专业或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化专业及办学方式等,不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这种不均衡表现在教育供需方面尤为突出。一方面,使得区域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当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毕业生也热衷于到经济发达地区求职择业,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区域高校在结构、类型和层次等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符,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这不仅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基于高等教育供需现状,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从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区域之间对口教育支援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等方面来探讨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依据及基本概念的内涵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教育供需机制及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内涵等:第三部分主要是现状与原因,包括理论研究现状及客观现状: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