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应变率和应变成像技术(SRI/SI)是近年开发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是在心肌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VI)基础上衍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定量分析技术,通过观察心肌形变的能力来评估心肌运动。对成人的研究表明SRI/SI可区分正常心肌、梗死心肌及顿抑心肌,检测早期或隐匿性心肌缺血,优于TVI和目测法。SRI/SI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报道很少,国外研究发现其可有效评估法乐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功能;与传统超声心功能指标相比,SRI/SI对亚临床状态的局部心肌功能异常更加敏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国内目前尚未见正常儿童左室心肌应变率(SR)和应变(£)的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正常儿童左室心肌纵向SR、ε的正常值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应用该技术评估儿童各种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如川崎病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心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选择正常儿童121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9例,年龄1~14岁,平均(6.45±3.88)岁。按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幼儿组25例(≥1岁,<3岁); 学龄前期组34例(≥3岁,<6岁);学龄期组30例(≥6岁,<10岁);青春期组32例(≥10岁,≤14岁)。采用美国GE公司的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研究对象分别于标准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左室长轴切面启动TVI模式,连续记录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TDI)数据并存入硬盘。应用定量分析软件“Qanalysis”,分别在应变率、应变模式下获得六个室壁18个节段的应变率、应变曲线,手动逐帧调整并测值。对各节段SR和ε测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各节段比较: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儿童左室心肌基底段和心尖段S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各节段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春期组儿童各节段S、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呈均衡分布。四组儿童的A值从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基底段与心尖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中间段与基底段ε<,s>值无显著差异,与心尖段ε<,s>值差异显著。各室壁比较: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儿童各室壁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春期组儿童各室壁S值无显著差异;除前间隔E值显著低于其他室壁,余各室壁间E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呈均衡分布。室间隔、下壁的A、ε<,s>值最大,余各室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左室心肌应变率和ε<,s>值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各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心肌S、E值的分布特点不同,主要表现为: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儿童左室心肌各节段、室壁S、E值分布不均一,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趋向一致,青春期组儿童S、E值分布规律与成人接近,呈均衡分布。各年龄组正常儿童左室心肌A、ε<,s>值的分布特点相似,主要表现为:A、ε<,s>值在基底段和中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向心尖段递减;基底段、中间段与心尖段A、ε<,s>值差异显著;A、ε<,s>值在室间隔和下壁最大且分布一致,在其余各室壁的分布一致。
2.性别对SR和ε<,s>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