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至汉初是中华早期帝国的形成时期,该时期开始于战国晚期秦对东方六国的吞并,结束于汉武帝一朝达到的帝国全盛状态。其间虽然出现了秦朝的建立与崩溃,楚汉战争以及西汉朝的建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事件并未阻止统一中华帝国从内部开始的构建进程。从战国秦到西汉时期典章制度的延续性、地方上经济文化发展的连贯性等角度看,该时期的社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笔者选择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在这一时期内,地方并非被动地被中央所控制,相反,中央与地方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抗衡共存的特点。(1)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下,地方并没有被动接受中央的控制,也没有被动成为统一帝国的一部分,而是积极参与到了对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涉及到整个帝国在经济流通、文化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选择从当时社会运行中的经济、文化、政治这三个角度作为观察点,对秦汉帝国构建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论证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对统一帝国构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章分析在秦汉帝国构建初期,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权间合作与抗衡共存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经济层面的贯通起到的积极作用。首先,以秦三川郡的设立过程为观察点:秦对三川地区的征服是其东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依靠的不仅仅有秦中央的军事力量,同样也有以吕不韦为代表的三川地区原本的经济力量,地方经济势力的积极参与,协助秦中央完成了帝国向东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次,从宏观上观察该时期中央对地方经济势力的打压与利用。这一过程被记录在了种种出土的法律文书中,涉及到秦中央监控对外贸易、打压本土商人势力以及发展自身工商业等多个方面,是统一帝国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经济政策。汉初,中央政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吸收地方上的经济势力,发挥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为帝国在边疆区域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历史证明,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治势力间的合作,较之二者间的对抗,更适合统一帝国的发展,因为二者合作的关系允许地方经济势力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了帝国构建的过程中去,他们成了帝国构建的参与者而非抵抗者。第二章分析秦至汉初帝国内部的文书行政活动所带来的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文化层面的统一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首先从负责文书行政的地方基层吏员入手,对比简牍文书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异同,分析中央与地方在培养、选拔、控制这些基层吏员的过程中承担的不同但互补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并非消极地接受中央文书律令的支配,而是积极参与到了文书编写和传递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次分析文书行政的过程对整合当时帝国境内文化层面的统一所做出的贡献,涉及文字的演进、乡俗与法律的协调两个方面。本章从文化层面上中央与地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理解二者对统一帝国的构建做出的积极贡献。第三章分析秦汉帝国构建初期郡县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的抗衡与支持。郡县从军事职能向治民职能的转变大大缓和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适应了帝国上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郡府县廷不再作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军事威胁而存在,反而成为皇权实现个别人身支配的场所。在郡县制的推行过程中,郡县先后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民权,而中央政府则先利用地方政府的军权稳固帝国边疆,等到帝国逐步安稳后,再收回军权,将郡府县廷转变为治民机构,依靠他们实现皇权对编户齐民的控制。这一过程一方面反映在了秦汉帝国移民政策的转变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县廷之下乡亭里机构的设置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郡府县廷内部出现了长吏和少吏两个身份不同的团体,他们一方面维持着郡县制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又各自为政,使得郡县与中央形成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以上三个方面分别涉及到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每章都采取以典型事例为切入点的方式进行分析,以避免行文的空洞。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一个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前者对后者的单方面压制,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平衡状态,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一起积极参与到了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正是中央与地方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构建出了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充满活力的秦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