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鼻息肉患者临床特点,观察鼻息肉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特点及相互关系,探讨鼻息肉的分类及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对134例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考中华医学会2004年关于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兰州标准将其分为4种临床类型:①变应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病史中以连续喷嚏(每次连续3个以上)、流清涕、鼻痒、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和/或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鼻内镜下可见下鼻甲和/或中鼻甲粘膜苍白肿胀,鼻道内有浆液性分泌物;②感染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病史中以反复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鼻内镜下可见中鼻道和/或总鼻道内或上颌窦口有脓性分泌物;③变应性合并感染性表现的鼻息肉:上述两种表现同时存在;④单纯鼻息肉:以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其它临床症状。分别应用HE染色法及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对此134例鼻息肉标本进行染色,每张切片选取5个高倍视野(×400),手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个数,并根据不同细胞浸润数目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组织学类型: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数大于40/400倍视野,而淋巴细胞数小于40/400倍视野;②淋巴细胞浸润型:嗜酸性粒细胞数少于40/400倍视野,而淋巴细胞数大于40/400倍视野;③混合型:嗜酸性粒细胞数大于40/400倍视野,同时淋巴细胞数大于40/400倍视野;④中性粒细胞浸润型:中性粒细胞数大于40/400倍视野。分别对4种临床类型及4组织学类型鼻息肉患者的治愈时间及其组织中平均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肥大细胞数、浆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进行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同时对134例鼻息肉组织中治愈时间、嗜酸性粒细胞数、肥大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及浆细胞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4例鼻息肉患者中,变应性表现为主的有58(43.28%)例,感染性表现为主的有36(26.87%)例,合并二者表现的有19(14.18%)例,单纯鼻息肉有21(15.67%)例。4种临床类型间平均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肥大细胞数、浆细胞数、平均治愈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变应性合并感染性表现的鼻息肉患者治愈时间最长(P<0.01)。变应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组织中各种炎性细胞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最多;感染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组织中各种炎性细胞数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淋巴细胞数最多。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型69(51.49%)例,淋巴细胞聚集型52(38.81%)例,混合型10(7.46%)例;中性粒细胞聚集型3(2.24%)例。4种组织学类型间平均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肥大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浆细胞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型的鼻息肉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浆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低于淋巴细胞聚集型(P<0.05)。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呈负相关(r=-0.696,P<0.01),与肥大细胞数呈负相关(r=-0.551,P<0.01),与浆细胞数呈负相关(r=-0.287,P<0.01);淋巴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r=0.601,P<0.01),与浆细胞数呈正相关(r=0.269,P<0.01);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治愈时间呈正相关(r=0.175,P<0.05)。结论临床表现不同的患者其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类型有所不同,各种炎性细胞的浸润及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变应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组织中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感染性表现为主的鼻息肉组织中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越多患者治愈时间越长。根据组织细胞浸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对鼻息肉进行分类可能对了解鼻息肉发病机制、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有一定意义。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慢性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鼻—鼻窦粘膜及无鼻病史的对照组钩突或中鼻甲粘膜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A、B和C1,计算其阳性率,并计数相应组织切片中嗜酸性粒细胞个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LISA法检测鼻息肉或鼻—鼻窦粘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SEA、SEB及SEC1,结果显示:56例鼻息肉组织中有32例超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7.14%,其中SEA阳性7例,SEB阳性24例,SEC1阳性4例,其中3例患者同时检测出种2毒素,分别是2例SEA和SEB,1例SEC1和SEB;鼻窦炎组有1例超抗原阳性,阳性率为4.00%,为SEB阳性;对照组无阳性检测结果。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各组间超抗原阳性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鼻息肉组分别与鼻窦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窦炎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87.946,P<0.01),两两比较后可知:鼻息肉组与鼻窦炎组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与对照组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t检验超抗原阳性与超抗原阴性两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0.983,P<0.05)。结论:金葡菌超抗原在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