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是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白腐真菌,具有抗癌、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桦褐孔菌醇是桦褐孔菌所特有的一种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也是其发酵菌丝体中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特征代谢产物。最近的研究表明,桦褐孔菌醇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以及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以固态和液态发酵产桦褐孔菌醇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两者存在的部分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一方面,为了提高桦褐孔菌固态发酵过程中桦褐孔菌醇的产量,本研究选取8种不同的基质进行固态发酵,并结合谷类基质的颗粒度和本身特性对发酵结果的差异进行初步解释,随后单因素优化了固态发酵过程的接种量、初始含水量、外加氮源的种类和添加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桦褐孔菌醇的产量进行响应面实验的设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5%,初始含水量为54.5%,氮源添加量为0.28 g·(100 g基质)-1,发酵周期为25 d时桦褐孔菌醇的产量达到995.32 mg·kg-1,是未优化前(358.62 mg·kg-1)的2.78倍。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液态发酵过程中桦褐孔菌醇产量极低的问题,本研究先对桦褐孔菌醇的发酵培养基成分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30 g·L-1,硝酸钠1.5 g·L-1,玉米浆粉1.5 g·L-1,KH2PO4 1.5 g·L-1,MgSO4·7H2O 0.3 g·L-1,CaCl2 0.1 g·L-1,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7℃,种龄4 d,装液量100 mL·500 m L-1,初始pH为7,接种量15%。此时产量达到12.52 mg·L-1,是未优化之前(5.50 mg·L-1)的2.28倍。然而仅通过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后的桦褐孔菌醇的产量仍比较低,因此进一步通过筛选合适的外源因子(萃取剂、微粒、前体物质),以达到促进桦褐孔菌醇合成的目的,结果表明最佳外源因子为香叶醇,其合适的添加量和添加时间分别为0.02%(v/v)和第144 h。在此基础上,对香叶醇调节桦褐孔菌高产桦褐孔菌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通过对比研究有无添加香叶醇时的发酵过程曲线、角鲨烯和羊毛甾醇的产量变化、以及香叶醇消耗量与桦褐孔菌醇生成量的关系,初步说明香叶醇可以通过提高前体物质角鲨烯和羊毛甾醇的产量刺激桦褐孔菌醇的合成。进而通过检测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酶、角鲨烯环氧化酶以及羊毛甾醇合酶酶活的变化,发现添加香叶醇后四种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对应的桦褐孔菌醇产量也显著增加,说明这四种酶在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间接验证了所推测的桦褐孔菌醇相关代谢途径是正确的。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桦褐孔菌醇的合成机理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