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词,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前人对“不”和“没(有)”否定结构的研究多为基于书面语料的横向研究,基于口语的纵向研究较少。本文对两名初级水平和一名中级水平的韩国留学生各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口语跟踪,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名学生口语中出现的否定结构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考察了三名学生“不”和“没(有)”否定结构的习得情况。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理论基础、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设计。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是中介语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模式,着重介绍了中介语的动态性及中介语研究的常用方式。前人已有的研究包括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本体方面,主要是“不”和“没(有)”的对比研究,包括两者的搭配对象及位置、与时间的关系、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持续与非持续等角度。习得方面,介绍了相关的偏误研究、习得过程研究、习得顺序研究和变异研究,也对前人研究中“不”和“没(有)”否定结构的分类框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研究设计部分介绍了语料的收集和鉴别方式、研究项目、研究方法及思路等。语料的收集采用自由谈话的方式,为期5个月,每人16次。在研究项目的选取上,本文参考教学大纲及语料库研究的分类,并结合三名学生的语料,共考察9类“不”否定结构和5类“没(有)”否定结构的习得情况。第二部分是横向分析,采用频率分析的方式统计了学生9类“不”否定结构和5类“没(有)”否定结构的数量分布情况,从整体上确定了各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和正确使用频率。另外,本文也计算了每一位学生各结构的使用频率和正确使用频率。调查发现,三名学生所使用的否定结构类型较集中,主要为B1结构(不+V/VP)、B2结构(不+A/AP)、B4结构(“不”与动态助词的共现)、M1结构(没+lUVP)和M4结构(“没”与动态助词的共现),其余结构出现的频次较少,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B1和M1结构(不/没+V/VP)、B4和M4结构(“不”/“没”与动态助词的共现)、B7结构(不比……+A)和B9结构(跟/和……不一样)的正确率不高,习得情况不太理想。第三部分为个体的纵向分析,分别考察了三名学生各否定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学生A共计12类,学生B共计6类,学生C共计13类。本文将5个月的跟踪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教学期间,最后一个阶段为寒假期间),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别计算其使用的各否定结构在每一阶段上的使用率和正确使用率,观察各否定结构的习得情况,并做具体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三名学生的习得过程并非呈线性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初级水平学生的中介语波动较大。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三名学生多数否定结构的正确率都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本文还总结了三名学生在习得否定结构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包括偏误的顽固和反复性、回避现象、简化现象和自我纠正等。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教学建议。本文对三名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总结后,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对比。初级水平的两名学生大致处于“不”/没”的混合期,中级水平的学生基本处于“不”/“没”的分化整合期。在具体的混用类型上,本文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另外,本文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的方面。最后从教材和教师两方面出发,本文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加强语言对比、增加否定结构的语法讲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