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就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砂体展布和储层特征及油气来源等方面前人虽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该地区长9油层组的油藏特征、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尚显不足,特别是储层特征、油藏类型、成藏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更缺乏,明显制约了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的高效开发。因而针对长9油层组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分析,对沉积层序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分析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对提高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的勘探开发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岩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分析测试为手段,结合地质录井、测井、试油测试、分析化验等丰硕的基础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长9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以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顶面构造分析为依据,剖析长9油藏类型和油水关系,分析长9油层组油藏的成藏规律和控制因素,对油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取得了如下几个重要的研究进展:(1)确定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岸线具有大范围迁移摆动的特点,研究区处于多物源交汇带。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等时地层格架中对长9油层组砂体叠置方式进行详细研究,首次在砂体叠置方式中划分出连续叠置型、间隔叠置型、互层型、透镜型4种砂体叠置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案;(2)通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编制了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等时地层格架与小层砂体对比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砂体累计厚度等值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及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建立了沉积相模式;(3)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储集砂岩成岩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绿泥石、浊沸石、伊/蒙混层3种胶结物对长9储层影响最大,单一绿泥石环边胶结主要发育在西部,单一伊/蒙混层环边胶结主要发育在北部及东部,研究区余下区域为绿泥石与伊/蒙混层环边胶结过渡带。各类粘土矿物环边胶结对原生粒间孔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伊/蒙混层环边胶结物的存在会间接影响到油藏的工业开发;(4)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在详细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储层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分别编制了研究区长9油层组长92及长91油层段储层综合评价图。(5)确定红井子-罗庞塬地区内的东部地区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西部以及南部地区主要发育岩性油藏。长9油藏的油源贡献主要来自长7油层组,供烃灶位于红井子-小涧子-罗庞塬一带,长9发育白垩世早晚两期原油充注,主要为垂向运移、裂缝和砂体构成有效运移通道,具备上生下储,高压驱动、裂缝与砂体输导、多点近源充注成藏模式,油藏垂向上油水分异明显。(6)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成藏的主要模式为:长7段强超压优质烃源岩提供的轻质原油,在较大的源储压差动力条件下,在构造裂缝和叠置砂体的高效输导下,在储层未致密化之前,垂向串珠状近源运聚成藏。所以,源储距离、源储压力差和源储通道是控制油藏成藏的主要因素,并可影响油藏贫富差异。(7)结合沉积体系、储层特征以及成藏规律的研究,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油源、通道、压差是控制研究区长9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长91油层段油藏明显优于长92油层段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