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崛起,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先锋。其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作,曾多次获普利策奖和托尼最佳戏剧奖及终身成就奖。阿尔比的戏剧多以扭曲的婚姻家庭生活、破灭的美国梦、世界的荒诞及人类之间的异化为主题,来描述人与社会、人与人甚至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揭示了当代美国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下,人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经问世,便受到世界剧坛的关注,跻身于世界经典剧作之列。该剧的荒诞艺术特征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使爱德华·阿尔比一跃跻身于世界级戏剧大师之列。空间批评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力量,具有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重属性。社会空间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精神世界也都会产生异化现象。文学空间导向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使作家更好的探究文本主题及深层次含义。国内外对阿尔比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果,该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解析该剧中的异化关系,探究产生其异化的深层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阿尔比该作品的内涵,并审视和反思如今当下的生活状态。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首先对阿尔比的个人生平及其写作生涯进行系统介绍,接着按阿尔比创作时间顺序,对其每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之后对国内外对阿尔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特点及意义。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以及异化概念进行综述。首先对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对空间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论述,认识到空间并非单纯指一个具体的容器、物理意义上的抽象概念,或是故事发展的场景或背景,而是带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其后探讨了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批评影响下空间和文学的关系。最后具体阐述了异化的概念以及异化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社会空间下,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当下美国社会而呈现出的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地冲击与碰撞,美国精神文明日落西山。人们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当下所生活的社会,逐渐失去归属感。剧中主人公的时空错乱,象征人对生存时空的隔膜感,人自身生存状态的混乱性和荒诞感。而人们对物质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其变得自私冷漠,残酷虚伪,道德缺失,精神空虚,甚至伦理扭曲。人对金钱与社会地位的崇拜,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扼杀了亲情,扼杀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和善良。价值观的不同致使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社会关系产生异化和分离。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家庭空间下,父与子、母与子以及夫妻关系的疏离。分别分析了乔治和尼克两对夫妇之间的异化现象,乔治夫妇之间的互相谩骂,相互仇恨、相互诋毁,甚至性背叛,反映了美国夫妻之间的冷漠无情。尼克夫妇之间的欺骗与利用反映了人们物质主义下的自私丑恶。以此来揭示美国现代社会夫妻间无力沟通,情感冷漠的生存现状。其后作者分析了玛莎与父亲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揭示美国对父权的无力反抗。最后通过描述玛莎与其假想儿子关系的畸形扭曲、哈尼多次堕胎的自私行为,暗示人们为金钱关系所左右而导致最亲近的家庭关系亦变得疏离扭曲。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心理空间下四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与自我救赎。通过四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分析了剧中个体心理空间的变化。并探讨了心理空间下人物的自我救赎和道德觉醒。剧中两对夫妇通过驱魔仪式中的四个游戏,逐渐放下内心的虚伪,驱逐了内心的魔鬼。玛莎从刁蛮强势、放荡不羁的迷狂中逐渐转为恐惧而安静下来,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丈夫的爱与愧疚;尼克从最初的野心勃勃转为颓败和谦卑,认识到自己的虚伪与贪婪;哈妮从刻意蒙蔽的愚钝中醒来,意识到自己的自私,开始直视夫妻间的真相,诚实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决定生养孩子。乔治最后不再畏惧道德衰落的现实世界。四位主人公都得到了心灵上的救赎。最后通过四位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揭示美国当代社会道德的觉醒。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首先对前文章节做了简要总结,然后总结了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当代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导致人们精神文明的衰落,致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产生异化和疏离。最后总结了空间理论对文学研究的意义,空间转向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道路。最后指出该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因学术能力有限,对该作品研究的深度有限,希望更多地专家和学者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阿尔比的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