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出现严重的海防危机。在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声中,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提出设厂造船培养人才,使“海防”成为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伴随着海军的建立,需要大量操作战舰的海军人才,海军教育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从晚清海军教育的发展演变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初创、发展、恢复和衰落三个阶段。海军教育包括官办水师学堂教育和留学教育,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学堂教育。从1866年第一座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诞生后,全国陆续建立了十几座水师学堂。广东在两次鸦片中遭西方侵略者蹂躏,故在之后的洋务运动中,广东的官员、士绅积极筹办洋务学堂,开展军事近代化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初的广东实学馆到1887年的广东水陆师学堂再到1893年的黄埔水师学堂,广东的水师学堂创立发展沿革,直至民国后改为广东海军学校。它在培养海军人才,促进教育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海洋观念等方面有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虽然晚清广东在全国的海防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广东水师学堂培养了许多海军精英,为我国的海军舰队输送人才,为海军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仍然不失其海防大省的重要战略地位。广东水师学堂突破了传统旧式封建教育制度,开创了新型的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存有缺陷,忽视军事战术知识的学习,使得海军战术素养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领导,无法形成完整的海军教育体系。水师学堂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海防知识,但毕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能进行海战,制造修理船舰的专门人才,在提高国民海防意识上发挥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