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基因诊断及其基因突变库的初步构建

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发生胚系突变所致的一种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15%,外显率达80%-90%,多见于青年患者(年龄≤40岁)。HNPCC家族成员到65岁时结、直肠癌发病率为68%-75%,胃癌的发病率为12%,其中女性成员一生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为25%-50%,卵巢癌的发病率为8%-12%,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早期发现HNPCC患者及家系,对其家族成员进行定期检查和及时治疗将能有效地预防其发生并降低死亡率。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Amsterdam标准做出诊断,但由于家庭趋向小型化,癌家族史弱化或老年发病,使得并不是所有的HNPCC家系都满足Amsterdam标准。由于该肿瘤无明显形态学特征及特异的生化指标,家系调查和年青发病不足以建立最终诊断,因此证实MMR基因的种系突变是目前诊断HNPCC的金标准。已知与HNPCC发生相关的MMR基因包括hMLH1、hMSH2、hPMS1、hPMS2、hMSH3和hMSH6等,90%以上的突变发生于hMLH1和hMSH2基因。MMR基因突变一方面使DNA修复功能丧失,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使得90%以上HNPCC患者肿瘤细胞呈现微卫星不稳定特征;另一方面突变使基因表达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造成其相应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降低或缺如。因此,微卫星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用于HNPCC最初的诊断性筛查。由于突变分布于整个MMR基因,并无突变热点,给突变检测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已建立的突变检测技术中,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异源双链分析相对简单而敏感性较低,直接测序、蛋白截短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敏感性高,但很昂贵、操作费时和费力。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敏感、高效、经济,是目前大规模筛查未知突变的一种实用方法。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目的 比较人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体系中诱导为DC的扩增效
为了明确适合花生生长获得高产的土壤类型,采用箱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粘土)对花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单株叶面积、功能叶
在分析阿拉尔垦区棉花蕾铃锐落的特点、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对策,即通过合理运筹肥水、合理密植、科学调控、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选择优良品种来减少棉花蕾铃落。
详细地介绍了1993年以来,欧洲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轿车及小型商用车的生产、销售状况,以及日本在欧洲建立的汽车厂发展状况、欧洲向日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