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燥的茯苓中有93%的茯苓多糖,多为含有少量支链的(1→3)-β-D葡聚糖,不溶于水,明显影响其活性和应用效果。本论文旨在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将茯苓多糖进行降解,制备可溶于水的低聚糖,从而提高其生理活性。本文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制备茯苓低聚糖。第一种方法是将茯苓进行羧甲基化,制备羧甲基茯苓多糖,再进行酶解,探讨绿色木霉来源的纤维素酶(纤维素酶1)、植物复合水解酶(Viscozyme L)、β-葡聚糖酶、里氏木霉来源的纤维素酶(纤维素酶2)对羧甲基茯苓低聚糖的水解效果。茯苓的羧甲基工艺为:茯苓粉分散于80%乙醇中,料液比1:20(M:V),加入1.5mol/LNaOH(溶于80%乙醇中浓度,下同),55℃碱化2h,在加入0.75mol/L氯乙酸,醚化5h,可使91%茯苓粉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将不溶解的沉淀部分再次羧甲基化,可继续溶解62%。经过两次羧甲基化,茯苓粉的溶解率可达96%。四种酶均可降解茯苓羧甲基多糖,所得低聚糖的聚合度在10左右,其中以纤维素酶1和植物复合水解酶的降解效果最好,可以2~3%的添加量将羧甲基茯苓多糖的聚合度降为8~9,但羧甲基茯苓低聚糖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无法继续酶解。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酸降解,结合高温高压,制备羧甲基茯苓低聚糖。比较了酸种类、温度、酸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其中,过氧乙酸在对羧甲基茯苓多糖进行降解的同时,有一定的漂白作用,产物色泽较好。同时降解性能介于强酸和弱酸之间,可调控性强。在高温高压下,调整过氧乙酸的用量为0.1mol/L~0.3mol/L,水解2h,可制备得到聚合度为3~10的不同聚合度羧甲基茯苓低聚糖。第三种方法是用高温高压和过氧乙酸降解同时实现对茯苓粉中的多糖提取和降解。在温度、压力和过氧乙酸的作用下,促进茯苓多糖的溶出和降解,调整过氧乙酸浓度为0.05-0.3mol/L,高温高压下2h,可制备得到聚合度为6以下的低聚糖,得率在83%以上。探讨了茯苓低聚糖和羧甲基茯苓低聚糖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低聚糖能较好的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可使培养液pH值由7下降至4.5;羧甲基茯苓低聚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较弱,可使培养液pH值下降至6。比较两者培养液中菌体质量,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