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处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是城镇化改革的主体,在改革中扮演关键性的“钟摆”角色,他们对于改革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农民从思想上不能认同改革,甚至是强烈地反对改革,那么改革将无法进行,乡村社会的政治稳定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有些地区甚至爆发了群体性事件,一些地区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镇居民,但却没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改革所带来的这些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渐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以往城镇化建设中对农民主体性的忽视。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人的城镇化就是要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全面转变,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种转变不仅仅包括身份的改变,还包含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观念的转变,既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全面转变。和传统农民相比,现代市民应该是具有一定公民意识,具备一定政治行为能力的政治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政治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政治体系有效地开展政治社会化。 本文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进行阐述。然后以湖北襄阳市郊X村为例,以实证材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该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一方面是该村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社会结构的现状。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学校系统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正逐渐弱化,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由政治组织来承担。此外,大众传媒对农村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增大;另一方面是农民自身政治社会化的水平。通过分析总结,农民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内化”和“外化”程度不一,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内化”程度较高而“外化”程度偏低。即农民的政治认知水平较高、政治情感较为理性、政治态度较为正确,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理性政治参与行为却很少。造成农民政治社会化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对农村经济、政治、政治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内容和效果;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民自身的年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推进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政策建议,分别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村“两委”自主性的发挥以及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